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2-04-18
根据《民法典》第22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诽谤行为属于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必然会侵害他人的名誉。因此,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侵权人应当承担赔偿精神损失的民事责任。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之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诽谤他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依法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诽谤人应当承担行政责任。
根据《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如果诽谤行为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就构成诽谤罪,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民法典》第二十二条
(1) 补充适用原则:对于精神损害,首先应适用非金钱赔偿的方式,如果非金钱赔偿方式无法对受害人充分保护和对侵权人制裁,可以补充使用金钱赔偿方式,以抚慰和补偿受害人。
(2) 公平适用原则:在适用金钱进行精神损害赔偿时,一方面要考虑金钱赔偿的民事制裁作用,另一方面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给受害人适当的赔偿,以弥补其受到的精神损失。
(3) 适当限制原则: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金钱赔偿数额应当进行一定的限制,以社会的公平正义为主要考量因素,避免出现漫天要价的情形,以实现精神损害赔偿的真正目的。
(4) 过失相抵原则:如果受害人对损害事实和结果的发生有过错,可以根据其过错的程度减轻或者免除侵权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过失相抵原则是民事责任承担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在精神损害赔偿中运用该原则与民法责任的理念保持一致。
(5) 法官自由裁量原则:法官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依照一定的心证规则和方法,行使自由裁量权,对精神损害评定为一个确定的数额。在实施自由裁量原则时,法官应该依公平正义的法律理念,考虑案件的实际情况和必要的情节,做出正确的利益平衡和价值选择。
(1) 侵害人的过错程度:侵害人进行侵权时的心理状态是侵害人的过错程度的体现。故意侵权的精神损害赔偿要比过失情况下大得多,故意违法行为所承担的责任也更重。
(2) 侵害人的获利情况:精神损害赔偿是对受害人的抚慰和补偿,同时也是对侵害人的惩罚。对于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以谋取利益的侵权行为,除了要求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外,还应当判处巨额的赔偿,以达到惩罚的目的。
(3) 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为了实现精神损害赔偿的目的,在司法实践中必须找到受害人与侵权人的平衡点。对于处于社会弱势的群体,可以适用较弱的处罚;对于社会中的强势群体,应该处以较重的处罚,以实现精神损害赔偿的目的。
(4) 受害人精神受损害的程度和后果:侵权行为对受害人造成的后果是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确定的重要因素。不同的人对同一侵权行为所造成的精神损失大小可能不同,因此需要考虑侵害程度和影响范围。
(5) 侵权行为的方式、场合和范围:不同方式、场合和行为方式造成的后果也不同。在公共场合传播有损他人人格权的内容所造成的精神损害要比在私下场合传播大。持续的殴打行为也要比言语上的侮辱伤害大。
(6) 诉讼时当地的经济状况:根据当地经济状况确定赔偿额,以实现精神损害赔偿的抚慰和补偿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