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不良资产能否再次转让
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4-17
在我们看来,债权和债务很可能是通过某种其他方式完成的转化,因此出现了专门购买不良资产的资产家,那么,大家对政策性不良资产能否再次转让是否有所了解?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手心律师网小编细心整理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政策性不良资产的再次转让条件及注意事项
1. 债权转移的法律要求
根据《合同法》规定,政策性不良资产的转让应符合一系列法律要求。转让双方需签订合法有效的债权转让协议,并按照法律规定向债务人进行通知。债权人转让债权时无需经过债务人同意,只需履行通知义务,让债务人知晓无需再向原债权人履行义务,而是要向新的债权人履行相应义务。
2. 债务人调查
受让人应对债务人进行全面调查,包括资信情况、经营状况、工商登记变更以及涉诉情况等。通过这些调查,可以对欲收购的不良资产的最终可实现性进行评估。
3. 担保物权审查
受让人需审查不良资产上是否设立了除原债权人以外的其他人的抵押权或其他担保物权。如果未进行充分审查,受让人可能因担保物权的优先实现而无法获得完整的财产权利。
4. 合理定价
受让人和转让人应根据调查结果对转让资产的价格进行协商确定。受让人可以委托资产评估机构对欲受让的不良资产进行价值评估,以全面了解资产的实际价值,避免在价格协商时做出不合理的结论。
5. 法律时效审查
受让人在收购不良资产时需审查债权的法律时效问题。我国民法对权利人行使权利的时效作了明确规定,一般不超过3年。因此,受让人在收购不良资产前需了解目标债权的时效情况。若债权已超过法定诉讼时效,则购买获得的将是无法实现权利的资产。
银行不良资产处理方法
1. 剥离体制性不良信贷资产
针对银行和企业的体制性欠账,国家应拿出体制性资源作补偿,将贷款转为投资,即将企业无法归还的贷款转为对企业的投资。主要适用于一些关系国计民生及社会稳定的大型企业拖欠的贷款。
2. 银行公司化
银行应实行公司化,建立产权明晰、责权分明的经营机制。通过资金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原则,建立符合商业原则的国有商业银行。
3. 企业资产重组
推进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构建国有企业集团。通过合资、合作、嫁接等方式,重组和配置资源,实现资源的重新启动。政府应对企业资产重组进行领导和策划,同时落实银行的债权,以达到盘活信贷资产的目的。
4. 强化银行信贷管理
加强信贷资产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实行贷款管理责任制。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建立行长负责制度、审贷分离制度、分级审批制度、离职审计制度,减少经营风险。纠正重贷轻管现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管理水平,防止和减少新的不良信贷资产的发生。
5. 依法治贷
保障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权和合法权益,杜绝政府对银行的行政干预。支持银行依法催收贷款本息,并在必要时运用法律手段,对借企业逃避债务或侵蚀银行资产的行为进行起诉,以维护银行的正当权益。
企业不良资产的定义
企业的不良资产指尚未处理的资产净损失和潜亏(资金)挂账,以及根据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应提未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各类有问题资产预计损失金额。不良资产是无法参与企业正常资金周转的资产,包括长期拖欠的应收款项、积压的呆滞物资以及不良投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