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3-28
目前,在我国保证担保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不注意审查保证人的主体资格,导致一些不能担保或没有条件担保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担保,使保证合同无效。
2. 保证担保的程序不健全,有些企业只在主合同上签字或盖章,没有另行签订保证合同,导致保证方式不明确,保证范围和保证期限不明确,给保证人带来不利后果,增加了其风险。
3. 缺乏风险意识,一些企业在债权得到担保后,忽视对保证人的动态进行调查,导致一些担保企业采取变更企业组织形式、隐匿、转移抵押物甚至申请破产等方式,使债权无法实现。
4. 盲目提供担保,一些企业在为第三人提供担保时,没有进行充分的偿债能力分析,仅凭个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提供担保,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为了降低保证合同的风险,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注意审查保证人的主体资格。根据法律规定,保证担保人必须是符合法律规定、具有代为清偿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个人。企业在进行担保时,应仔细审查保证人的主体资格,确保其具备担保资格。
2. 严格审查被担保企业的资信状况,降低信用风险。企业在提供担保前,应对被担保企业的信用品质进行评估,了解其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可以通过了解被担保企业的付款记录、资产负债率等指标来评估其偿债能力。
3. 加大对保证担保的管理力度。企业应严格控制下属企业及分支机构或控股、参股企业对外提供担保,确保担保行为得到企业出资者的认可或授权。
4. 适当运用反担保,减少直接风险损失。企业在为债务人提供担保时,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使保证人在代为清偿债务后可以取得具体指向的抵押物、质押物和留置物等形式的实际求偿权。
5. 注意运用保证责任的免责条款。根据法律规定,在一些情况下,保证人可以免除保证责任,企业在进行保证担保时应特别注意保证责任免除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