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12-25
我国法律对强制医疗的执行主体并未明确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302、303条的规定,对于实施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的精神病人,如果经过法定程序鉴定后被认定不负刑事责任,且存在继续危害社会可能的情况,可以采取强制医疗措施。而对于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由人民法院作出决定。
公安机关在发现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精神病人时,应当起草强制医疗意见书,并将其移送给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的精神病人,或者在审查起诉过程中发现符合强制医疗条件的精神病人,人民检察院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强制医疗的申请。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如果人民法院发现被告人符合强制医疗条件,可以作出强制医疗的决定。对于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在人民法院决定强制医疗之前,公安机关可以采取临时的保护性约束措施。
在修订前的刑事诉讼法中,公安机关决定强制医疗的程序非常不透明,甚至无需进行听证。根据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第304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受理强制医疗申请后,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在审理强制医疗案件时,人民法院应当通知被申请人或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如果被申请人或被告人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人民法院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帮助。
由于强制医疗的适用直接关系到行为人的人身自由和判断行为人是否符合304条规定的三个要件非常复杂,因此采用合议庭的审判组织形式更有利于保证案件质量。第2款规定了强制医疗程序的告知程序和“强制代理制度”。由于被申请人或被告人可能由于患有精神疾病、缺乏诉讼技能甚至人身受到限制,很可能无法有效参与审理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告知程序和“强制代理制度”是必要的程序设计和对“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具体体现。
为了确定被申请人是否符合强制医疗的条件,应该进行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法庭审理应该查明以下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