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3-11-06
犯罪数额的认定应遵循主客观相一致原则。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是指犯罪的成立不仅要求在客观上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而且要求主观上具有犯罪的故意或过失,还要求主客观内容具有一致性。
根据我国《刑法》第十六条的规定,不具有罪过的行为所造成的客观损害,如同自然灾害、自然事故所造成的损害一样,不具有刑法意义。因此,具有主观罪过是犯罪数额认定的基础。
从犯罪人的角度,犯罪数额可以分为犯罪指向数额和犯罪实际数额。
犯罪指向数额是指行为人实施犯罪时主观指向的犯罪数额。例如,保险诈骗中虚报的损失数额、合同诈骗中的标的数额、受贿中意图收取对方财物的数额等。
犯罪实际数额是指行为人通过实施犯罪客观涉及的犯罪数额。例如,各类诈骗犯罪中实际骗取的财物数额、各类渎职犯罪所造成的损失数额、受贿中实际索取和收受的财物数额等。
可见,犯罪指向数额主要表现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或者说人身危险性,犯罪实际数额主要表现为行为的客观危害或者说社会危害性。一般认为,犯罪的本质是主观恶性和客观危害的统一,客观危害较之主观恶性处于更为核心的地位。因此,犯罪实际数额才是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