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3-12-04
拾得遗失物的人应当返还给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或者将其送交公安等相关部门。拾得人可以要求支付必要费用,但不能要求支付报酬。然而,如果遗失物的主人发布了悬赏广告并愿意支付报酬,拾得人不能反悔。
如果有关部门收到遗失物并知道权利人的身份,应当及时将遗失物交给权利人。如果有关部门不知道权利人的身份,应当及时发布招领公告。如果在有关部门发布招领公告之后的6个月内无人认领遗失物,遗失物将归国家所有。如果有关部门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导致遗失物损毁或灭失,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如果拾得人拒不返还遗失物,将被视为侵权行为。拾得人不能要求支付必要费用,并且无权要求权利人履行承诺。
如果遗失物被转让给他人占有,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在知道或应当知道受让人身份的情况下,在2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如果受让人通过拍卖或向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遗失物,权利人在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支付的费用。权利人支付后,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追偿。
遗失物只能是具体的物品,不能是某种权利,如商标权等知识产权。同时,遗失物必须是可以被人控制的物品,不能是无法被人控制的物品,如阳光等。
遗失物的界定与占有有关。当某人丧失对某物的占有时,该物被界定为遗失物,这意味着该人丧失了对该物的实际控制。这是遗失物与埋藏物最核心的区别。
意思占有是指原所有人根据记忆的意思表示而持续的虚拟占有状态。丧失意思占有与遗忘物和非遗忘物的区别不在于遗失物与其他物的特征,而在于是否丧失意思占有。遗忘物本来就是遗失物的一种。例如,某人遗忘了背包在公交车上,由于遗忘,该人丧失了意思占有。但如果某人无意间丢失了一个背包,在不断寻找背包的过程中仍然有着意思占有,但该背包依然被认定为遗失物。
遗失物的占有人在丧失动产时往往是无意识的,事后也难以准确回忆或说明遗失发生的具体地点。而遗忘物的占有人是有意识地将物放置于某地,事后也能准确回忆或说明物所遗留的具体地点或场所。
拾得人对所拾之物是遗忘物还是遗失物往往能够直观地判断。侵占遗失物与侵占遗忘物所负的法律责任不同,一个只需要进行民事纠纷调解,而另一个则会受到国家刑罚。这是因为两种拾得人将拾得物据为己有的主观恶性不同。侵占遗失物的主观恶性较小,因此只需要赔偿;侵占遗忘物的主观恶性较大,因此会受到刑罚。
遗失物的占有变动模式是“占有-无人占有”,而遗忘物的占有变动模式是“占有-占有”。这是因为遗忘物的所有人通过遗忘行为使场所管理人自动获得对遗忘物的占有,无论管理人是否发现并拾取遗忘物。
拾得遗失物的人享有费用或报酬请求权,而拾得或发现遗忘物的人则没有费用或报酬请求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