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4 更新时间:2023-10-19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就业岗位和职业技能培训,并为招用符合条件的社区矫正对象的企业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社区矫正机构可以与相关部门和单位协调合作,依法为就业困难的社区矫正对象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在校学生完成学业。
根据该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就业岗位和职业技能培训。对于招用符合条件的社区矫正对象的企业,按照规定可以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
在社区矫正期间,社区矫正人员需要遵守以下规定:
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定期向司法所报告自己的遵纪守法情况、接受监督管理情况、参加教育学习情况、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情况。如果发生居所变化、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以及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的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及时向司法所报告。对于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每个月还需要向司法所报告自己的身体情况,并每三个月提交病情复查情况。
对于人民法院禁止令确定需经批准才能进入的特定区域或场所,社区矫正人员如果确需进入,应当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并告知人民检察院。
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如果社区矫正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在七日以内需要报经司法所批准;超过七日的,需要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当社区矫正人员返回居住地时,应当立即向司法所报告。社区矫正人员离开所居住市、县(旗)的时间不得超过一个月。
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的县(市、区、旗)。如果社区矫正人员因居所变化确需变更居住地,应当提前一个月提出书面申请,并经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征求社区矫正人员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意见后作出决定。经批准变更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将有关法律文书和矫正档案移交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并抄送现居住地及新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收到决定之日起七日内到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
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以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每月,社区矫正人员需要参加不少于八小时的教育学习。
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活动,以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每月,社区矫正人员需要参加不少于八小时的社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