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6-22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如果指控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犯罪的,若证据不充分、犯罪事实不清楚,则应判处无罪,执行原刑罚。
根据第二百条,在被告人最后陈述后,审判长宣布休庭,合议庭进行评议,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判决:
(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
(二)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应当作出无罪判决;
(三)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在实践中,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并不一定在监狱服刑,也可能在监狱外服刑,如罪犯假释出来的情况。但无论犯罪分子在何处服刑,由于各种原因实施犯罪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根据刑法规定,判决宣告后,刑罚执行完毕前,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再次犯罪的,应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依照刑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例如,犯罪分子被判有期徒刑5年,若在监狱内服刑2年后,故意伤害狱友构成故意伤害罪,法院在判刑量刑时,会综合考虑剩余未执行的3年刑期和新罪行的刑期,确定最终刑期。
对于已获得假释并在监狱外服刑的犯罪分子,若再次犯罪,将重新收监,并由司法机关侦查后,法院根据刑法数罪并罚的规定进行判刑处罚。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初犯、罪行较轻等原因,有些犯罪分子可能被判处缓刑,未被收监服刑。若在缓刑期间犯罪,也会重新收监并依法数罪并罚,但缓刑期间不等同于服刑期间,法院在判刑量刑时不会扣减缓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