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处对象为名骗取财物是什么罪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法律法规 > 刑法类别法律知识

利用处对象为名骗取财物是什么罪

点击数:21 更新时间:2020-07-21

 
184059
不少大龄男女都遇到了他人处对象为名,实际上欺骗自己财物的事情。当自己被人骗去了财物之后,受害者肯定是会第一时间报警,也希望自己报警之后欺骗自己的人有处罚,利用处对象为名骗取财物是什么罪?看看手心律师网对此介绍。

一、利用处对象为名骗取财物是什么罪

大多是诈骗罪,具体要看骗取财物金额。

以婚恋为由向诈骗是诈骗犯罪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一般主要是看有没有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由于这种行为完全不使用暴力,而是在一派平静甚至“愉快”的气氛下进行的,加之受害人一般防范意识较差,较易上当受骗。

具体的诈骗罪量刑标准是依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诈骗所得的财物还需要偿还吗

在承担刑事责任之后,还应该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刑事责任并不能代替民事责任。一般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都是这样的。除非原告主动不要了,否则债务仍然存在的。所以,诈骗罪判刑后是需要还钱的。

但《刑法》规定中并没有要求还款。根据《刑法》第266条的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犯本罪的,根据诈骗数额的大小,除了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等主刑外,同时应当并处罚金或没收个人财产等附加刑,没有判令偿还被害人经济损失的内容。

还款的情况只是在判决前作为酌定从轻处罚的依据,在判决后可能作为有悔罪表现的依据,与其他情节相结合,对是否减刑产生影响。

简单说,如果判决都已经下了,不还款也没什么不利后果,最多就是减不了刑而已,绝对不会在判决的基础上加重刑罚。

如果判决还没下,不还款会使法官量刑偏重,多个一年两年都有可能(当然是在法律允许的量刑幅度内)。

延伸阅读
  1. 投资协议纠纷是否涉嫌诈骗
  2. 转账给对方的钱可以要回来吗
  3. 如何认定股份转让诈骗罪
  4. 合同诈骗罪和骗取贷款罪之间的区别
  5. 如何认定高利贷诈骗罪行为

刑法法律法规热门知识

  1. 我国刑法第128条明确规定
  2. 盗窃罪的刑事责任
  3. 传播淫秽物品罪的定义和危害
  4. 作弊行为的法律后果
  5. 非法传教行为的刑事责任追究
  6. 网上被骗报案了,警察能追回被骗金额吗?
  7. 入党政审不合格的8种情况是什么
刑法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