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2 更新时间:2024-12-2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非法经营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情形:
(一)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卖物品或者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
(二)买卖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原产地证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
(三)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非法经营证券、期货、保险业务,或者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
(四)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
根据上述规定,如果在疫情或其他紧急情况下,违反国家有关市场经营、价格管理等规定,囤积居奇、哄抬物资价值,非法牟利数额达到一万以上的,将被追究非法经营罪的刑事责任。
价格欺诈行为包括以下种类:
1. 标价欺诈:标示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与实际不符,并以此手段诱骗消费者或其他经营者购买;
2. 两种标价同时使用:对同一商品或服务,在同一交易场所同时使用两种标价,以低价招揽顾客并以高价结算;
3. 欺骗性标价:使用欺骗性或误导性的语言、文字、图片、计量单位等标价,诱导他人与其交易;
4. 无依据的价格表示:标示的市场最低价、出厂价、批发价、特价等价格表示无依据或无从比较;
5. 折扣欺诈:降价销售所标示的折扣商品或服务,其折扣幅度与实际不符;
6. 处理品标示缺失:销售处理商品时,不标示处理品和处理品价格;
7. 价外馈赠标示缺失:采取价外馈赠方式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时,不如实标示馈赠物品的品名、数量或者馈赠物品为假劣商品;
8. 附加条件标示缺失: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带有价格附加条件时,不标示或含糊标示附加条件;
9. 虚假优惠宣传:虚构原价、虚构降价原因,虚假优惠折价,谎称降价或将要提价,诱骗他人购买;
10. 不履行价格承诺:收购、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前有价格承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
11. 虚假比价欺诈:谎称收购、销售价格高于或低于其他经营者的收购、销售价格,诱骗消费者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
12. 质量与价格不符:采取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短缺数量等手段,使数量或质量与价格不符;
13. 虚假定价: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谎称为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