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3-14
要界定一个人是否犯罪,可以从犯罪构成的角度进行界定。犯罪构成是指根据中国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以及构成犯罪所必需的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它是使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依据。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即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
行为人应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行为人存在故意或过失。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可以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犯罪的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导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可以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行为人实施了刑事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行为人的行为侵犯了刑事法律所保护的社会法律关系。
根据《刑法》第十三条的规定,任何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如果符合法律规定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属于犯罪。但是,如果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被认定为犯罪。
根据《刑法》第十四条的规定,故意犯罪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行为。故意犯罪的行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十五条的规定,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导致发生这种结果的行为。过失犯罪只有在法律有规定的情况下才会承担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