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3-11-23
伪证罪与包庇罪都是故意犯罪,旨在帮助犯罪分子掩盖罪行,逃避法律制裁。但两者存在以下区别:
1. 主体限制:包庇罪可以由任何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犯罪,而伪证罪只限于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
2. 对象限制:包庇罪的对象可以是犯罪嫌疑人或已决犯,而伪证罪的对象只能是未决犯。
3. 行为限制:包庇罪的行为可以发生在犯罪分子被侦查、审判之前或之后,而伪证罪只能发生在刑事诉讼过程中。
冒名顶罪案件指的是故意作假证以包庇犯罪分子,旨在帮助其逃避法律制裁。这类案件通常被定为包庇罪,但在司法实践中,应该根据犯罪主体是否具有证人身份来区分罪名。如果是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冒名顶罪,则应定为伪证罪;如果是一般主体,则定为包庇罪。
区分包庇罪与伪证罪的关键在于两点:
1. 主体身份:证人身份的限定。证人是指在刑事诉讼活动前已经了解案件情况的人,不包括在诉讼过程中才了解案件的人。
2. 证明对象:伪证罪的对象是与案件有重要关系、对决定构成犯罪和量刑有直接影响的情节,包括犯罪主体的情况、主观和客观方面的情况以及影响量刑的各种情节。
冒名顶罪案件在刑事的交通肇事案件中时有发生,冒名顶替的人可能是同车的证人或亲朋好友,其动机各不相同。这种行为严重扰乱了司法机关的正常刑事诉讼活动,应依法予以查处。在司法实践中,这类案件通常被定为包庇罪,但筆者认为不够准确。如果是证人冒名顶罪,则应定为伪证罪。因此,准确区分包庇罪与伪证罪的界限是打击这类犯罪的基础。
根据《刑法》第三百零五条的规定,伪证罪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隐匿罪证的行为。
根据《刑法》第三百一十条的规定,包庇罪是指明知是犯罪分子而向司法机关作假证明,掩盖其罪行,或帮助其隐匿、毁灭罪证,以使其逃避法律制裁的行为。
包庇行为是在犯罪后实施的,其犯罪故意也是在他人犯罪后产生的。只有在与犯罪人没有事前通谋的情况下,实施包庇行为才构成本罪。如果行为人事前与犯罪人通谋,商定待犯罪人实施犯罪后予以包庇,则构成共同犯罪。因此,根据刑法第310条第2款的规定,犯窝藏、包庇罪时如果事前有通谋,应以共同犯罪论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共同犯罪所犯之罪的法定刑低于包庇罪的法定刑,也应以共同犯罪论处。
伪证罪中的故意作虚假证明是为了隐匿罪证,与包庇罪有相似之处。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 主体限制:包庇罪适用于一般主体,而伪证罪只适用于证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
2. 时间限制:包庇罪的行为没有时间限制,而伪证罪必须发生在刑事诉讼中。
3. 目的限制:包庇罪通过帮助犯罪人逃避刑事制裁来掩盖犯罪行为,而伪证罪掩盖的是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犯罪情节。
4. 对象限制:包庇罪的对象可以是未决犯或已决犯,而伪证罪只包庇未决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