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1 更新时间:2024-03-26
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向国家工作人员提供财物的行为。财物包括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的财物,以及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的各种名义的回扣费、手续费。
行贿的目的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为了获得有资格得到或应该得到的合法利益。如果不行贿,可能无法获得这些利益,或者会被拖延或克扣。
第二类是为了获得没有资格得到或不应该得到的非法利益。通过行贿,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获得这些利益。
第三类介于前两者之间。通过行贿,可以更快、更多地获得一些合法利益,如果不行贿可能无法获得或获得的较少。
无论属于哪一类,行贿的主动权都掌握在受贿方。因此,解决行贿问题的关键在于从制度设计的角度限制受贿方制造贿赂机会。
认定行贿罪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关键在于行为人在给予国家工作人员礼物时,是否主观上有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便利,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犯罪目的。
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 犯罪主体不同。行贿罪只能由自然人实施,而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可以由自然人或单位实施。
(2) 犯罪客体和对象不同。行贿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务行为的廉洁性,犯罪对象只限于国家工作人员;而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侵犯的客体主要是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犯罪对象只能是除国家工作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根据法律规定,对行贿罪的处罚有以下情形:
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
处以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行贿导致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处罚可能更重。
处以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法律未对情节严重和情节特别严重作出具体规定,但从司法实践来看,应综合考虑行贿数额、手段、次数、人数、后果和犯罪后的表现等因素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