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3-09-22
根据《担保法》的规定,反担保是指第三人为债务人提供担保时,要求债务人提供的担保以保证将来承担保证责任后对债务人追偿权的实现。反担保的存在是以原担保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原担保就不存在反担保。只有在存在原担保的情况下,当主债务人未能履行到期债务时,担保人才会承担担保责任。为了确保担保人的追偿权得到实现,要求主债务人或第三人向担保人提供新的担保,也就是反担保。
反担保法律关系主体主要包括提供反担保人和原担保人。
原担保人的范围和资格在担保法中有明确规定。根据《担保法》第4条第1款的规定,当第三人为债务人提供担保时,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本文认为,债务人提供反担保可以由债务人自己提供,也可以由债务人之外的第三人提供。因为反担保的设立目的是为了保护原担保人的合法权益,以确保其追偿权得到实现,并获得合法对价。从公平、公正的立法思想出发,对于反担保中的债务人,不仅仅应该作字面解释,还应该将其扩大至第三人,即由债务人外的第三人提供反担保,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原担保人的利益。
反担保人的主体资格对于反担保的有效成立和法律责任的有效履行非常重要。反担保人必须具备民法通则中能够独立行使民事权力的条件,同时也必须具备担保人主体资格的法定条件。此外,反担保人还必须具备代偿能力,只有具备代偿能力才能具备担保能力。然而,具备代偿能力并不是成为反担保人的唯一要求。除了法人和公民之外的其他组织,只要能够独立开展经营活动并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就可以充当担保人,也可以充当反担保人。但是,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事业为目的的事业单位除外。这些单位的资金主要依赖于国家拨款和社会捐助,如果他们担任担保人将会影响公益活动的开展。此外,国家机关除经国务院批准使用外国政府或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外,也不得担任担保人。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也不能担任担保人,同样也不能成为反担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