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12-22
职务侵占罪的客体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财产所有权。其中,“公司”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指除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其他具有法人资格的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组织,如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外资企业、外国公司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其他单位”指公司、企业以外的群众团体、管理公益事业的单位、群众自治性组织,如学校、医院、社团、居(村)委会等。
“本单位财物”不仅指本单位“所有”的财物,还包括本单位“持有”的财物。具体包括:⑴已经在本单位的占有、管理之下并为本单位所有的财物;⑵本单位尚未占有、支配但属于本单位所有的债权;⑶本单位依照法律规定和契约约定临时管理、使用或运输的他人财物,如邮局的邮件。
从物的性质上看,包括动产和不动产,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如电力、热能、煤气、天然气等。但不包括单位的知识产权,侵占单位的知识产权,在刑法的“侵犯知识产权罪”一节有特别规定。
职务侵占罪的客观要件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的财物非法占为已有,并且数额较大。
1、行为人利用了其职务上的便利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指行为人利用自己在本单位职务上所具有的主管、管理或经手本单位财物的便利。其中,“主管权”指对本单位财物的调拨、安排、使用等具有决定性的支配权,一般担任高层管理职务;“管理权”指直接保管、使用、处理本单位财物拥有一定支配权的人员;“经手权”指虽不负责对本公司财物的管理,但因工作需要,对本单位财物有领取、使用或报销等职权。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行为人没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只是利用对工作环境等的熟悉、出入的方便,侵占了本单位非受自身控制的财物,应该作为盗窃处理。因此,“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与“利用工作上的便利”应予区分。
2、行为人实施了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已有的行为
“侵占”应作广义的解释,不以合法持有为前提,即不仅包括业务上先合法持有、后非法占有单位财物的行为,也包括侵吞、窃取、骗取等非法占有的行为。
(1) 侵吞行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自己管理、经手、使用的本单位财物直接据为已有。
(2) 窃取型非法占有: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采用秘密窃取的方式,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一般以行为人合法管理本单位财物为前提,监守自盗是最典型的一种。
(3) 骗取型非法占有: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例如,购销人员伪造涂改单据冒领财物,出差人员虚报差旅费等。
(4) 其他类型的非法占有:一般认为企业领导如巧立名目,私分公司、企业财物等行为,可以构成职务侵占。具体问题还需具体分析,究竟是构成职务侵占,还是私分国有资产罪等。
3、行为人非法占有本单位的财物数额较大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的规定,数额在五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应予追诉。上海市规定,职务侵占数额1.5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属于“数额较大”的起点标准;职务侵占数额10万元以上,属于“数额巨大”的起点标准。
职务侵占罪的主体为非国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中主管、经手、管理本单位财物的人员,如董事长、总经理、厂长、会计、出纳、业务员、采购员等。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国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国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上述行为,将构成贪污罪。
在主观方面,行为人需具有故意,且具有非法占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财物的目的。
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的规定,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可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可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可并处没收财产。
对于国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国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上述行为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根据刑法第一百八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归自己所有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的规定定罪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