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3-0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三百零六条规定,强制医疗机构有责任定期对被强制医疗的人进行诊断评估。对于已经不再具有人身危险性、不需要继续强制医疗的人,应当及时提出解除意见,并报请决定强制医疗的人民法院批准。
被强制医疗的人及其近亲属有权申请解除强制医疗。此外,人民检察院对强制医疗的决定和执行进行监督。
案件是否适用强制医疗程序,关键证据是涉案人员的精神病鉴定意见。然而,精神鉴定意见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与鉴定人员的个人认识有很大关联。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如果两份或多份精神病鉴定意见得出不同结论,审判人员就难以确定采信哪一份鉴定意见,直接影响案件的公正和公平。
尽管修改后的刑诉法明确规定,强制医疗案件的法定代理人应当参与庭审,但在实际审判过程中,被申请人的法定代理人因害怕承担被害人提出的赔偿请求以及强制医疗本身产生的治疗费用,拒绝出庭。这导致案件拖延不决,不利于保障被申请人的人权。
现行法律仅规定法院应当在作出强制医疗决定后五日内向公安机关送交强制医疗决定书,由公安机关送交执行。然而,在审理的4起强制医疗案件中,遇到以下问题:公安机关应在多长时间内将被决定强制医疗的涉案人员送交强制医疗机构?具体的强制医疗机关应该是哪个机构?强制医疗期间的治疗费用由谁承担?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规定。
修改后的刑诉法明确规定被强制医疗的涉案精神病人必须定期评估,但并未规定评估的周期是一个月还是一年一次。此外,在刑诉法中,仅规定解除强制医疗的条件是涉案嫌疑人不具有社会危险性,但并未详细说明何种情况属于不具有社会危险性,导致在实践中缺乏操作性。
人民检察院对强制医疗的决定和执行进行监督,但具体由哪个检察机关以及采取何种方式进行监督尚无定论,导致执行监管不足。实际上,本院有4名被定强制医疗的精神病人中,有2人在未经本院解除强制医疗的情况下已经回归社会,而监督部门却无从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