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08-20
在共同犯罪中,首先需要区分主犯和从犯。对于共同犯罪中的首要分子,即主犯,应根据犯罪总额来认定其责任。例如,对于贪污犯集团或盗窃集团的首要分子,应根据共同贪污或盗窃的犯罪总额来认定其责任。主犯在集团中担任预谋和组织领导的角色,因此对于他们计划范围内的数额应承担全部责任。
在确定是否为首要分子时,预谋的时机尤为重要。即使只参与了共同犯罪的预谋,没有直接参与贪污或盗窃行为,但是集团的所有犯罪活动都包括在首要分子参与制定的犯罪计划中,并由他们组织实施。他们在犯罪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根据犯罪总额来认定共同犯罪的首要分子是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犯罪集团中的其他成员在首要分子制定计划后,独立进行贪污、盗窃或其他经济犯罪的数额不能归咎于首要分子。首要分子只需对自己知道和计划的那部分负责。
根据《刑法》第26条第(3)、(4)款对主犯处罚的规定,不能推导出对从犯和胁从犯犯罪金额的确认。对于从犯和胁从犯来说,他们的犯罪行为侵害的客体和危害结果与主犯一致,犯罪金额也与主犯相同。
对于一般共同犯罪中的主犯参与组织和指挥的犯罪数额的认定,应根据其参与组织和指挥的共同犯罪总额负责。在共同经济犯罪中,主犯发挥了主要作用,通过自己的犯罪行为影响了从犯。可以说,主犯对整个犯罪都要负责。因此,将所有数额作为主犯的犯罪数额是合理的。
对于一般犯罪中从犯的犯罪数额的认定,可以以定罪数额为前提,适当参考其个人所得赃款数额。因为从犯在共同犯罪中没有起主要作用,完全是在主犯的领导下进行。他们的社会危害性比主犯要小得多,因此他们承担的刑事责任也应比主犯轻。而这种“作用”通常通过“数额”来表现,因此考察其所得数额是合理的。
如果以犯罪总额来认定,直接参与的情况下从犯的数额会小于或等于共同犯罪总额,而在帮助犯的情况下,间接参与等于总数额。这两种情况差别较大。因此,在处理从犯犯罪数额的问题时,需要全面综合考虑定罪数额和个人所得赃款数额。
根据《刑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
【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
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对于第三款规定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