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6 更新时间:2024-09-13
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虚构工程款的行为可能构成合同诈骗罪。合同诈骗罪是指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如果虚构工程款的行为满足以下情形之一,且数额较大,将受到刑事处罚:
如果行为人以虚构的单位或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以此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构成合同诈骗罪。
如果行为人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其他虚假产权证明作担保,以此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构成合同诈骗罪。
如果行为人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以此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构成合同诈骗罪。
如果行为人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担保财产后逃匿,构成合同诈骗罪。
如果行为人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构成合同诈骗罪。
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罪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
合同纠纷和合同诈骗罪都是在民事交往过程中产生的,且都以合同形式出现。
合同纠纷和合同诈骗罪都涉及到对合同规定的义务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
合同诈骗罪在客观上表现为虚构事实或隐瞒事实真相,而合同纠纷中的当事人有时也伴有欺骗行为。
合同诈骗罪和合同纠纷都涉及非法占有特定物。
尽管合同诈骗罪和合同纠纷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也有本质的区别。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是区分两者的关键。
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
行为人签订合同时有无履行合同的能力不能作为区分诈骗和合同纠纷的标准,但在某些情况下,对于是否具有骗取财物的目的有重要意义。例如,行为人在没有货源的情况下,为了营利而与他人订立了供货合同。在收到预付款后,行为人仍未找到货源,但表示愿意偿还货款并承担违约责任。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虽然在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的情况下与他人签订了供货合同,但从整个活动来看,主观上并没有诈骗的目的,因此不能认定为诈骗,而应当作为合同纠纷处理。相反,有些人明知自己没有能力履行合同,但仍与他人签订合同,一旦收到货款,便逃之夭夭或挥霍无度,这些人签订合同是假的,骗取财物是真的,应当以诈骗罪处理。
行为人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没有欺骗行为,即使合同未能完全履行,也只能作为合同纠纷处理,不能定为诈骗罪。然而,如果行为人伪造证件、使用假证件、编造谎言、骗取信任,掩盖其根本无力履行合同的真相,给对方造成重大损失,应当以诈骗罪处理。
行为人有履行合同的诚意,在签订合同后会设法创造条件使合同得以履行。如果行为人根本不履行合同,一旦货款到手就挥霍无度,造成无力偿还,这种行动足以证明其根本无意履行合同,完全是出于骗取财物的目的,应当以合同诈骗罪处理。
一般情况下,行为人若有履行合同的诚意,发现自己违约或对方提出违约时,即使可能提出辩解以减轻责任,也会采用事在事有的态度承担违约责任。然而,有些人明知自己违约且不可能履行合同,往往采取逃避方式,使对方无法追回经济损失,说明其主观上具有骗取财物的故意,应当以合同诈骗罪处理。但对于那些外出躲债或在谈判中辩解、否认违约的人,一般不能认定为合同诈骗罪,而应当作为合同纠纷处理。
合同未履行的原因可能是主观和客观两种情况。如果行为人享受了权利却不愿意承担义务,导致合同未履行,说明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应当以合同诈骗罪处理。然而,如果行为人尽力履行合同,但由于不可预料的事实导致合同无法履行,应当作为合同纠纷处理,不能定为合同诈骗罪,因为这种情况下行为人没有骗取财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