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4-03-09
根据《担保法》第2条第2款规定,担保方式包括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
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主合同的义务或者承担责任。保证人享有向主债务人请求偿还的权利,但只能在主要债权范围内对债务人行使追偿权。保证人的求偿权适用2年的诉讼时效,从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完毕之日起算。保证人对债权人不享有请求给付的权利,其权利主要为抗辩权和抵销权。
定金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为了担保合同的履行,预先支付另一方一定数额的金钱。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回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约定的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留置是法定担保方式,即债权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留置权,无需当事人之间约定。
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抵押财产的占有,将抵押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担保法的规定以抵押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我国《担保法》规定的担保方式可分为人保和物保两种基本形式。在选择担保方式时,银行需要考虑风险分摊和经营成本的降低。
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商业银行的经营基础是信用。银行经营的实质是信息的收集和利用。然而,信息收集需要成本,这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
在特定情况下,银行可以要求借款人提供人与物的双重担保。但在一般情况下,银行面临选择人保还是物保的难题。正确的选择可以分摊风险并降低经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