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5 更新时间:2024-10-06
尊敬的_____人民法院:
兹有我村村民_________,___年___月___日出生,___族,身份证号码为:____________,住__________________。
我村村民_________为人忠厚老实,孝敬父母,家庭关系非常和睦,各方面表现都较好,无任何其他违法乱纪行为。在村里面与村民关系一直很好,为人善良,口碑不错。
家庭情况:爷爷___(___岁),父亲___(___岁),母亲___(___岁),妻子___,儿子___(___岁,在读),女儿___(___岁,在读)。爷爷、父母亲年岁已高,都没有劳动能力,均需要赡养,女儿和儿子在读书,均需要抚养。且父亲与女儿一直生病,女儿患有___病,一直在治疗期间。是家庭唯一经济来源。
鉴于_________在村里面一贯良好的表现及其实际的家庭情况,判决缓刑有益于照顾家庭,且不会给本村造成不良影响,同意适用缓刑,并同意接受监管,对_________进行监视教育,帮助改造。
证明人:_________
___年___月___日
目前在我国执法实践中,缓刑犯由公安机关来考察,由其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予以配合。我们认为,应当借鉴国外缓刑的监督工作由专职人员承担的制度,在公安机关内部设立专门的缓刑监督组织负责对缓刑犯的考察工作,其工作须向公安机关报告,对公安机关负责。现阶段也有观点认为,应将缓刑的监督考察工作交付给人民检察机关,该类观点认为在刑事案件里由于是由检察机关提起诉讼的,故检察机关最了解整个案件的状况及犯罪人的主客观因素,检察机关最有资格提出缓刑,相应地,缓刑的监督考察工作也理所应当由检察机关负责。我们并不认同此种观点,因为公安机关是我国维护社会治安的主要行政机关,具有管理户籍的权力,与其他机关相比最直接接触缓刑人员本人及所在单位、基层组织,由公安机关负责缓刑考察,能够使缓刑工作充分地落实。
对于考验期的问题,我国的缓刑考验期较短,尤其是下限太低,刑法规定的考验期限最短的为二个月。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很难使犯罪分子真正彻底地改造自己,从而不能使受害人真正得到公正,实现法律的尊严。因此,我们认为我国刑法应当延长缓刑的考验期限,最短的期限至少应在一年以上,否则难以起到考验期应有的效果。长短适宜的缓刑考验期可以促进犯罪分子的教育改造工作,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验期过短,不能达到考验监督犯罪分子改造的效果,难以评定犯罪人考验期之后是否还会再危害社会;考验期过长则影响了犯罪人改造的积极性,违反了罪责刑相适用的原则,侵犯了犯罪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