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4-11
(1)检举、揭发监内外犯罪活动,或者提供重要的破案线索,经查证属实的;
(2)阻止他人犯罪活动的;
(3)在生产、科研中进行技术革新、成绩突出的;
(4)在抢险救灾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表现积极的;
(5)有其他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突出事迹的。
总之,所谓立功即是一种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行为,上述所列的各种立功表现是各自相对独立的,即罪犯只要作出其中一种即可认为具有立功表现而可以获减刑奖励。
第一是立功表现是否以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为前提,也就是说如果不是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但确有立功表现的,可否减刑。我们认为,一般情况下立功表现常以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为其前提,但遵守监规、按受教育改造并非是立功表现的必要条件。在这方面,立法者侧重于注重罪犯的客观行为表现及其客观有效性。因此,只要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具有立功表现的,就可以减刑。有立功表现的人通常以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为前提,但也不排除没有这种前提的立功表现。正因为如此,刑法规定“可以”减刑。
第二个问题是立功表现是否必须以有悔罪为前提。对于这个问题,法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立功除有相应的客观外在表现外,主观上必须有真诚悔罪的态度,如果单纯有立功行为而主观上并无悔罪心理,也构不成立功。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犯罪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犯罪分子的立功与悔改也有不相一致的地方,即悔改的罪犯未必有立功表现,有立功表现的罪犯也未必就一定悔改。我赞同后一种观点,因为这样的理解符合刑事立法原意和相关刑事政策。虽然一般来说,立功常是在悔罪思想支配下产生的突出表现,但现实生活是复杂多样的。有些平常表现一般的罪犯完全可能在一些关键时刻,基于尚未泯灭的良知挺身而出为保护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舍生忘死。对于这些罪犯,虽然应注意到他们尚未完全彻底悔改的实际情况,但也应注意到通过其行为表现出来的人身危险性的减小,以及其善行感染他人而减少他人的再犯可能性的情况。同时,对这样的罪犯予以奖励、适用减刑,不仅可以调动其本人加速改造的积极性,而且还起到教育激励其他罪犯积极改造,争取立功的积极作用。这无疑是符合刑罚执行政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