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6-03
如果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还有其他未被判处的罪行,可以向法院或者公安局进行举报。
漏罪是指在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做出判决宣告后,又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还有其他未被判处的罪行。当一个犯罪分子犯有多个罪行时,应当对其进行数罪并罚。
对于有漏罪的犯罪分子,应当按照刑罚的规定进行处理。首先要对漏罪进行判决,确定漏罪的执行刑期,然后将其与前罪判决的执行刑期合并计算,决定数罪并罚的执行刑期。最后,减去前罪已执行完的刑罚,得出犯罪分子还需执行的刑期。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犯罪分子因抢劫被判有期徒刑九年,刑期执行三年后,又发现他犯有故意伤害罪被判有期徒刑五年。两个罪行总合刑期为十四年,决定执行十二年。在前罪判决前,犯罪分子已经服刑三年,所以在决定执行十二年的刑期中,要减去已执行的三年,犯罪分子最后还需执行九年的刑罚。
对于漏罪的数罪并罚,应当遵循“先并后减”的原则。如果有期徒刑总和刑期不超过三十五年,最高刑期不能超过二十年。而如果总和刑期超过三十五年,最高刑期不能超过二十五年。
余罪自首的适用条件是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这是余罪自首与一般自首在适用条件上的区别。
对于能构成余罪自首的犯罪人,有以下几种情况:
余罪自首的前提条件是如实供述。在实践中,对于犯罪人供述过程中的错漏部分,只要不涉及定性、量刑等重要犯罪事实,均应认定为如实供述。供述余罪的行为可以发生在侦查、起诉、审判、处罚的任何阶段,不影响余罪自首的成立,只是在刑罚裁量时考虑的一种情节。
余罪自首的机构应当是司法机关,但不应过于具体。一般以某地的公安局或提起刑事诉讼的主体机关为单位。
余罪自首的情形是指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包括同种罪行。司法机关还未掌握是指司法机关没有足够的证据资料来合理怀疑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正在服刑的罪犯涉及其他罪行。司法机关不知道该罪行,或者虽然知道该罪行但不知犯罪嫌疑人是谁。从证据或诉讼程序的角度来看,司法机关凭已掌握的线索或证据还不能将该罪行与供述人联系起来。这是与一般自首的区别。
在实践中,不能仅凭主观推测对犯罪人形成怀疑,也不能仅因司法人员例行问及犯罪人是否还犯有其他罪行就认为司法机关已经掌握了犯罪人的其他罪行。否则将限缩余罪自首的适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