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4 更新时间:2023-12-30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在判决刑罚时,如果认定案件应处罚金,为确保罚金的执行,通常会提前通知被告人及其家庭预交罚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判处罚金应根据犯罪情节确定罚金数额。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罚金应在判决指定的期限内一次或分期缴纳。如果期满未缴纳,将采取强制缴纳措施。对于无法全部缴纳罚金的情况,人民法院在任何时候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以执行的财产时,应随时追缴。对于因遭遇不可抗力等原因确实困难的情况,可以经人民法院裁定延期缴纳、酌情减少或免除。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财产刑执行问题的若干规定》第二条的规定,一审人民法院应在本院作出的刑事判决、裁定生效后,或收到上级人民法院生效的刑事判决、裁定后,立案执行有关财产刑的法律文书。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财产刑执行问题的若干规定》第三条的规定,对于未足额缴纳罚金的情况,人民法院应在期限届满后采取强制缴纳措施。对于没收财产的执行,人民法院应立即执行。
一、自动缴纳
指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犯罪分子能够按时、自觉、主动地缴纳全部罚金。自动缴纳是实现罚金的主要方式,能够反映出犯罪分子的悔罪态度和程度。同时,如果被判主刑,亲属自愿代替犯罪分子缴纳罚金,也应当被视为具有悔罪表现,可作为减刑的条件。
二、强制缴纳
指在人民法院规定的缴纳期限届满后,有缴纳能力的犯罪分子未缴纳或未足额缴纳罚金,人民法院将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强制犯罪分子缴纳。强制缴纳措施包括查封、变卖财产、冻结存款、扣留收入等。对于有缴纳能力期满未缴纳罚金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在变卖财产或执行钱款时,应扣除其拖延履行罚金的利息,利息可按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计算。这样做可以给予拖延履行罚金的犯罪分子应有的惩罚,同时也有助于罚金刑的执行。因为有缴纳能力期满不缴纳罚金,表明犯罪分子的主观恶性深,不具备悔罪表现。此外,拖延缴纳也增加了司法机关执行罚金刑的难度。因此,对于有缴纳能力但不缴纳罚金的犯罪分子,应在惩罚力度上与确实有困难的犯罪分子有所区别。
三、随时缴纳
指对于无法主动缴纳罚金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在任何时候发现其有可以执行的财产时,应随时追缴。这种方式有助于保证罚金刑的实施。追缴罚金不受行刑时效的限制,可以在任何时候对被判罚金的犯罪分子执行罚金刑,避免了犯罪分子转移财产、逃避罚金追缴的心理,最大程度地保证了罚金的执行。
四、减免缴纳
指在判决生效后,如果犯罪分子遇到无法抗拒的灾祸,按原判决数额缴纳确实困难,可以酌情减少或免除缴纳。减免罚金必须具备几个条件:首先,发生了不可抗拒的灾祸是减免罚金的前提条件;其次,缴纳原判决罚金确实有困难;再次,需要犯罪分子申请;最后,人民法院要查证属实。只有同时具备这几个条件,才能考虑酌情减少或免除罚金。如果缺少任何一个条件,都不能减少或免除罚金。
罚金与没收财产一样,都是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采取的强制性财产惩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