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罪中的教唆犯如何认定
点击数:23 更新时间:2024-03-27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如果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实施犯罪的,就是属于共同犯罪,共同犯罪中有主犯、从犯、教唆犯等的类型,那么挪用公款罪中的教唆犯怎样认定?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解答,希望以下的知识对读者有所帮助。
挪用公款罪中的教唆犯认定及处罚原则
一、挪用公款罪中的教唆犯认定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挪用公款罪中,如果有人教唆他人挪用公款,那么这个教唆人就是教唆犯。根据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应该受到相应的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人,应该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受到处罚。如果教唆的对象不满十八周岁,那么应该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实施被教唆的犯罪行为,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如果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并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且超过三个月未还,那么就构成了挪用公款罪。对于这种罪行,可以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如果情节严重,可以处以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且不退还,可以处以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如果挪用公款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那么将会受到更严厉的处罚。
二、教唆犯的处罚原则
1. 教唆他人犯罪的人,应该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受到处罚。如果教唆犯与被教唆的人一起构成了共同犯罪,或者在两人以上共同故意教唆他人犯罪从而构成了共同犯罪,对于教唆犯应该根据其作用予以区分并进行相应处罚:如果起主要作用,则认定为主犯;如果起次要作用,则认定为从犯(也可能成立胁从犯)。2. 如果教唆他人犯罪的对象不满18周岁,应该从重处罚。根据传统主流观点,对于“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这一规定,应该按照教唆犯的成立条件以及《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进行理解。3. 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实施被教唆的罪行,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即教唆未遂。根据共犯独立性说,被教唆的人没有实施被教唆的罪行包括以下情况:被教唆人拒绝了教唆犯的教唆;被教唆人接受教唆后没有实施犯罪行为;被教唆人实施的犯罪行为不是由教唆犯引起的;被教唆人所犯罪行的性质与教唆犯所教唆的犯罪性质完全不同。根据共犯从属性说,如果被教唆者(实行犯)已经实施了犯罪行为,只是没有成功,那么教唆者(教唆犯)构成犯罪,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适用第29条第2款之后,不再适用未遂犯的处罚规定)。对于被教唆者,适用第23条未遂犯的处罚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