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5-02-27
一、如何认定犯罪构成之日
1、自犯罪行为结束并导致了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因果关系的侵害后果后,便可视为犯罪正式成立的日期。关于犯罪构成的判断标准,主要有两种观点,分别是以既遂作为衡量标准以及不以既遂作为衡量标准。在现阶段的中国大陆地区,通说是倾向于主张实行犯罪行为并产生了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因果关系的侵害后果时,犯罪即告成立。
2、鉴于刑法对于各类犯罪所设定的构成要件各异,因此,在判定犯罪是否成立方面也会有所差异。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对于那些并非将危害结果视作构成要件要素的犯罪类型,实施犯罪行为的当天即可被视为犯罪正式成立的日期;
(2)然而,对于那些将危害结果纳入构成要件要素的犯罪类型,只有当危害结果真正发生的那一天,才能被确认为犯罪正式成立的日期;
(3)至于在共同犯罪的情境下,则应该从最后一个共犯人的行为结束之时开始计算对所有共犯人的追诉时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
第八十七条
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第八十九条
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
二、危害结果是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吗
在许多情况下,构成犯罪并不要求必须有实质性的危害结果。实际上,在刑法领域里,犯罪构成的要素可以被划分为客观要素和主观要素两大类。其中,客观要素主要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等;而主观要素则主要涉及到被告人的心理态度、动机目的等等方面。虽然如此,但对于一些特殊的犯罪类型,例如行为犯和危险犯而言,它们的成立并不必然地依赖于实际发生的危害结果。换句话说,只要行为人实施了特定的行为,或者导致了某种危险状态的出现,便足以构成这些犯罪。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犯罪类型来具体分析危害结果是否是犯罪构成的必备要素。
三、犯罪构成的概念是什么
犯罪构成作为刑法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涵在于将评判犯罪成立所需具备的各项必要条件进行归纳汇总。此概念主要由以下四大要素紧密相扣且相互作用而形成:即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以及犯罪主观方面。首先,犯罪主体所关注的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状况,其次,犯罪客体体现为犯罪行为对某些特定权益的侵害与冒犯,再次,犯罪客观方面则包括危害行为、危害后果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最后,犯罪主观方面则关乎于行为人在实施某项行为时是否具有谋求、放任或者至少应当预见事件发生的故意或过失情态。值得一提的是,以上四个构成要素彼此间既相互依存、又自我约束,共同对一项行为是否成立犯罪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以上是关于如何认定犯罪构成之日的相关回答,若您有相似法律问题,细节、证据不同,答案也会不同,建议咨询律师,仅需3~15分钟获得专业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