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3-12-17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情况。犯罪中止存在两种情况:
在犯罪预备阶段或者实行行为还没有实行终了的情况下,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
在实行行为已终了的情况下,行为人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作为未完成形态的故意犯罪,犯罪中止是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而又中止了犯罪的形态。犯罪中止形态与犯罪中止行为有密切关系,没有中止行为就不可能有犯罪中止的形态,中止行为是犯罪中止形态的决定性原因。犯罪中止形态与中止行为本身又具有区别,中止行为本身不是犯罪,而是刑法所鼓励的行为;犯罪中止形态则是犯罪的状态,行为人应当负刑事责任。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第24条第1款的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这一规定具有概括性,但在司法实践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单凭法条规定难以准确判断犯罪中止,需要对犯罪中止的构成要件有明确的把握。检察机关在提起公诉时也应该对犯罪中止情节有清楚的认识。
根据我国刑法第24条第1款的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有两种结果:
如果犯罪中止没有造成损害,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行为人将免除处罚。
如果犯罪中止造成了损害,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行为人将减轻处罚。
换言之,是否造成损害并不是构成中止犯的基本要件,而是处罚中止犯的量刑因素。例如,在犯罪实行阶段,甲某、乙某自动放弃犯罪,符合中止犯的构成要件,因此,根据中止犯的处罚原则,对其应减轻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