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消费可以认定为消费欺诈行为吗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消费权益 > 消费者权益法 > 消费权益法规法律知识

诱导消费可以认定为消费欺诈行为吗

点击数:29 更新时间:2023-10-20

 
180024
一些商家在经营中会诱导消费者进行消费,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买了许多自己根本不需要的产品。等消费者醒悟过来后,觉得商家的行为根本不符合正当经营的原则,那诱导消费可以认定为消费欺诈行为吗?今天来听听手心律师网小编的说法。

诱导消费是否构成消费欺诈行为

一般情况下,诱导消费并不被认定为违法或犯罪行为。营销活动的目的是促使无购买意向的人进行消费,或者引导消费意愿较弱的人进行消费。然而,在特定情况下,对于老年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诱导行为可能构成不道德的销售行为。如果针对儿童的诱导行为导致其误解并损失财产,消费者可以通过撤销合同来挽回损失。然而,如果消费者被诱导导致错误认知并因此损失财产,则可能构成诈骗行为。

消费欺诈行为的认定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国家工商总局《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构成消费欺诈。

1.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时采用的手段

根据《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以下行为之一可被认定为欺诈行为:

2. 经营者的行为是否误导消费者

判断经营者的行为是否误导消费者应以一般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和识别能力为准。如果该行为足以使一般消费者产生误解,即构成欺诈行为。如果该行为不足以使一般消费者产生误解,个别消费者应证明自己确实产生了误解以主张欺诈行为的成立。经营者实施欺诈行为通常会导致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但认定消费欺诈行为并不要求消费者实际遭受损失或受到损害,只要经营者的行为足以误导消费者即可被认定为欺诈。

3. 经营者是否具有实施欺诈行为的主观故意

虽然法律和法规并未明确规定构成欺诈行为必须具备主观故意,但从欺诈行为的定义来看,经营者有意掩盖事实真相以误导消费者,因此“欺诈”一词本身已经暗示了经营者具备主观故意。因此,在以下六种情形下,如果经营者无法证明自己没有欺骗或误导消费者的故意,就属于欺诈行为:

延伸阅读
  1. 遭遇中秋月饼质量问题消费者如何维权
  2. 欺诈的概述
  3. 案情简介
  4. 格式条款无效的情形
  5. 消费者权益受损时的赔偿责任

消费者权益法热门知识

  1. 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权的行为及认定标准
  2. 关于加强消费维权工作的意见
  3.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3·15:12315小程序助力维权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
  5. 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办法
  6. 网购商品与描述不符如何处理?
  7. 黄河三角洲消费维权联盟正式成立
消费者权益法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