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07-23
当事人起诉时,首先需要提交起诉书,并根据对方当事人人数提交相应份数的副本。如果当事人是公民,需要写明双方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和住址;如果当事人是单位,需要写明单位名称、地址以及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姓名。起诉书正文应明确请求事项、起诉事实和理由,并在尾部签名或盖公章。
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原告在向法院起诉时应提交以下材料:
当事人向法院提交书证时,应填写一式两份的证据清单,详细列明提交证据的名称和页数。经法院承办人核对后,承办人在证据清单上签字盖章,一份交给当事人,一份备案。
立案庭在当事人履行必须的手续和交齐相关证据材料后,在七天内对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办理立案手续;对不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依法裁定不予受理。
当事人收到受理通知书后的七天内,应预交案件受理费和其他诉讼费用。如确有困难,可在预交期内向法院提出减、缓、免交的书面申请。逾期不交费或未经批准的减、缓、免交申请未预交费用的,法院将裁定按自动撤诉处理。
案件立案后,法院会安排开庭审理。当事人应服从法院的工作安排,并在结案后到财务室结算诉讼费用,如有多退少补。
在开庭审理中,法官会在事实清楚、公证审判的基础上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作出判决。在法定的时间内,当事人如果没有上诉,判决书将生效。
除了通过诉讼解决民事纠纷外,还有自力救济和社会救济两种方式:
自力救济包括自决和和解。自决是指纠纷主体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纠纷,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和解是指双方互相妥协和让步。这两种方式都是依靠自身力量解决争议,无需第三方参与,也不受任何规范制约。
社会救济包括调解和仲裁。调解是由第三者(调解机构或调解人)出面对纠纷的双方进行调停,通过法律和道德规范劝导双方,促使他们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达成解决纠纷的协议。调解协议虽然没有法律上的强制力,但具有合同意义上的效力。仲裁是由双方当事人选定的仲裁机构对纠纷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仲裁裁决对双方当事人具有法律上的拘束力。仲裁和调解都需要双方当事人自愿参与,只有达成仲裁协议或调解协议,才能进行相应的解决程序。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有权提出申请再审的只能是原审中的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判决其承担义务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以及上诉人和被上诉人。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申请再审。可以申请再审的裁判包括一审法院作出的可以上诉但未上诉的裁判、二审法院作出的终审裁判以及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一审裁判。可以申请再审的调解书包括一审法院和二审法院在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的基础上制作的调解书。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在判决、裁定生效后的六个月内提出。超过六个月期限的申请,即使理由充分,也不能引发再审程序。
对调解书申请再审的时间,民事诉讼法未直接作出规定。但从立法的总体精神看,对调解书申请再审的时间与对判决、裁定申请再审的时间应是一致的。
当事人对已经生效的案件申请再审时,必须具备应当再审的法定事实和理由:申请再审时应提供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存在错误;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审判人员在审理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