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4-02-23
虚假广告行为是指经营者、广告经营者和发布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规定,利用广告或其他手段进行欺骗性销售诱导,包括但不限于雇佣或伙同他人进行欺骗性销售诱导、现场虚假演示和说明、张贴、散发、邮寄虚假产品说明书和其他宣传材料、对商品作虚假文字标注、说明或解释、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虚假宣传报道等。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责令违法行为停止,并消除其影响。对于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手段进行虚假宣传的,可以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于广告经营者和发布者在明知或应知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责令违法行为停止,并没收广告费用,并处以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对于情节严重的,还可以依法停止其广告业务。
1、虚假宣传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现代社会,宣传是最常见的营销手段,通过宣传,消费者可以了解商品或服务的信息,并作出购买决策。如果经营者提供虚假信息,必然会误导消费者,损害其合法权益。
2、虚假宣传属于不正当竞争
虚假宣传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正当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前提,也是决定市场主体命运的重要因素。合法的竞争要求每个竞争者都必须按照市场规则,以诚实守信的原则行事。而经营者在宣传产品方面进行虚假宣传是很容易实现的,因为消费者对产品的性能、质量等方面了解有限,主要依赖广告等渠道获取信息。经营者提供虚假信息会使消费者做出错误判断,从而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损害其他竞争者的合法权益。
3、虚假宣传的直接受害者
虚假宣传的直接受害者是消费者和同业竞争者。消费者相信虚假广告并购买商品,会损害其利益。同业竞争者可能受到比较广告或贬低广告的影响。虚假广告与比较广告或贬低广告的区别在于,虚假广告违背事实,扩大差距,没有根据地引用最高级形容词等,这些广告都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损害竞争对手的合法权益。
4、虚假宣传的形式
虚假宣传主要通过广告或其他媒体形式实现。广告的基本功能是传递信息,但广告带有劝诱性,可以诱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接近其推销的目标。为了追求诱导和说服的效果,广告主或广告经营者可能采用夸大宣传的方式,欺诈消费者,形成虚假宣传广告。此外,虚假宣传还可以通过文学形式等其他媒体形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