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2-27
1. 审查债权的证明材料,确认债权是否有财产担保及其数额。
2. 讨论通过和解协议草案。
3. 讨论通过破产财产的处理和分配方案。
此外,债权人会议还有听取债务人企业整顿情况的报告的权利,监督破产清算组活动的权利,申请终结整顿的权利等。可以看出,我国立法在债权人会议的决议权方面规定得较为充分,但在具体参与权的行使以及对程序进行的制约和监督方面稍显薄弱。例如,在破产管理人的选任及是否设置常设的破产监查人方面,以及对营业是否继续和破产财产管理的指示方面,立法并未给予债权人会议表示其意志的机会。
债权人会议是全体债权人参加破产程序进行权利自治的临时机构。其权利范围和行使方式均由法律直接规定,主要包括决议职能和监督职能。债权人会议是人民法院审理企业破产案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实现债权人破产程序参与权的机构。债权人会议的制度构建和运作方式以及债权人会议的职权设定等均应围绕此一定性展开。为了便于充分实现债权人的破产程序参与权,应当承认和强化债权人会议的听取报告权、选任常设的监督机构权、决定营业的继续和停止、指示破产财产的管理方法等职权。
1. 有利于法院中立公正的定位,是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需要。
在当前债权人会议召开不规范、债权人会议功能未得到真正发挥的情况下,实际上对清算组实施监督的主体是人民法院。此外,法院对清算组还有指导作用。在债权人会议被忽视的前提下,法院与清算小组的行为、职责和利益极易混淆。现实中,清算组的许多行为是法院指导或认可的结果,再由法院来监督,那么这种监督如何保持理性?事实上,作为破产清算程序具有特殊性,但人民法院的性质决定了其在该程序中仍应处于中立裁判者的地位。而清算组作为破产财产的管理人,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破产企业的权利义务,具有一方当事人的象征。在另一方当事人缺失或虚位状态下,往往导致法院的越位或债权人利益的受损。
2. 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利益,增强清算组责任,是完善破产监督机制的需要。
基于债权人会议各成员在对外关系上具有利益一致性,企业宣告破产后,其破产财产用途实际已固定为向债权人偿债。清算组接管破产企业后,即应清理破产企业财产,编制财产明细表和资产负债表,编制债权债务账册,管理、处分破产财产,对外清收债权,决定是否履行合同和在清算范围内进行经营活动,确认别除权、抵消权、取回权,组织破产财产的评估、拍卖、变现等一系列工作。清算组作为破产财产的管理人,其一系列行为的最终结果归于债权人承受。破产财产的多少、破产企业权利的处分、变现价位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以后对各债权人的分配清偿率。因此,这一系列清算工作的主体为清算组,但其结果与债权人利益休戚相关,因此对清算组的监督是有能动性的有效监督。
3. 有利于促进破产程序有序化,取得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统一。
破产还债是丧失存在意义的亏损企业退出市场主体的合法途径,从理性的角度看,具有积极意义。但对于具体债权人来说,其债务人的破产宣告即意味着债权的部分甚至全部无法偿还,直接导致其资产减少。因此,债权人往往对破产程序存在抵触和对立情绪。实践中,这种抵触情绪表现为对破产企业主管部门、对清算组甚至对受案法院的猜疑、指责和不满。通过债权人会议,可以讨论法律问题,增强沟通,引导债权人以理性的眼光看待债务人破产还债,并在理性状态下展开破产还债程序。此外,由于债权人除了作为对破产企业拥有债权的整体共同利益外,因破产财产的有限性和固定性,导致各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存在差异与对抗的性质。在受偿结果上,甲债权人与乙债权人的利益存在反比关系。因此,在个体债权的存在与否、金额多寡、属何性质(涉及有无优先受偿权问题)的认定、财产变现的方式等方面,债权人内部存在利益冲突。清算组应通过债权人会议征询并听取债权人多数意见,将其处于散沙无序状态的利益冲突转变为具有内部制约机制的民主集中表决。往往能够解决债权人会议各成员之间的冲突。对于有异议的情况,还可以申请法院复议、裁决。这样有利于提高效率,同时也因为体现了对债权人处分权的尊重,有利于取得债权人的理解与信赖。使债权人之间的差异性在内部消化掉,减少对清算组和法院发泄不满情绪的外化表现,从而使破产工作有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