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1 更新时间:2024-12-08
在涉及未成年人充值打赏的争议中,未成年人的具体民事法律行为是否有效,取决于以下因素:未成年人的实际年龄、支付的金额、是否经过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或追认等。
根据最高法发布的《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未经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网络直播平台的打赏行为,支付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有权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未成年人自主决定打赏一定金额,如果花费与同一年龄段群体平均消费水平相差不大,可以初步认定为与其智力相适应。但如果超出了与其年龄、心智不相符合的界限,比如高于该年龄层的平均消费,法定代理人可以决定是否同意或追认。
根据我国《民法总则》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两种情况:
根据《民法总则》第19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需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需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尽管法律对未成年人的过度消费行为有一定的保护,但在实际操作中追回款项往往存在困难。
如果确定未成年人在充值、打赏时不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监护人有权根据《合同法》第58条请求平台和主播返还已支付的款项。
对于未成年人大额打赏,家长应做好监督,例如不告诉孩子手机的支付密码,让孩子有更多金钱概念的认识等。同时,对于各大直播平台的观看、打赏、充值等流程,是否存在认证不足、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也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