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09-19
在面对人民法院的执行时,被申请人常常采取消极的心态,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对抗法院的执行。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是被申请人充分利用法律规定,寻找法院不予执行或撤销仲裁裁决的各类证据。虽然形式上是法院对申请不予执行或撤销仲裁裁决案件进行立案审查,实质上却是被申请人设置执行障碍,拖延法院执行案件。
根据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对仲裁裁决的监督方式有两种:不予执行和撤销仲裁裁决。在不予执行仲裁裁决中,基层人民法院可以在执行程序中对仲裁裁决实体进行审查;而在撤销仲裁裁决的程序中,中级人民法院只对仲裁裁决作程序审查而不作实体审查。这导致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相对于申请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来说,解决问题的效果不够彻底。此外,根据法律规定,一方当事人申请执行仲裁裁决,另一方当事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人民法院裁定中止执行。若撤销仲裁裁决的申请被驳回,执行案件恢复执行。因此,被申请人往往在执行程序中申请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并竭尽所能使执行人员作出不予执行裁定,以阻止法院执行,损害申请执行人的利益。
部分仲裁裁决文书因只注重裁决结果,而忽略了对事实、证据的准确、全面表述,造成了文书质量不高的问题。这些缺陷成为被申请人申请不予执行或撤销仲裁裁决的有利证据。
根据民诉法和仲裁法的规定,在执行程序中,被申请人可以提出证据证明仲裁裁决存在“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等六种情形,人民法院可以裁定不予执行;当事人也可以提出证据证明仲裁裁决存在“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等六种情形,可以向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实践中,仲裁裁决生效后,一方当事人向法院申请执行,被申请人往往以仲裁裁决违法为由提出异议,申请不予执行或撤销仲裁裁决。统计数据显示,某区法院在1998至2000年期间共受理执行仲裁裁决案件62起,其中被申请人提出异议的有34起,占到了55%。
被申请人对仲裁裁决提出异议,即申请法院不予执行或撤销仲裁裁决,导致申请执行人需要重复参与听证、举证、辩论程序,相当于参与了第二次诉讼。这既造成了诉累,又拖延了时间,使一部分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在审判实践中,人民法院对不予执行或撤销仲裁裁决的申请进行审查时,缺乏具体规范的操作规程。特别是在事实认定和证据审查方面,主要依靠审判人员和执行人员的主观判断和自由裁量,导致一些并无瑕疵的仲裁裁决被作出不予执行或撤销的裁定。此外,一些审判员和执行员受人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执法不严,草率地作出不予执行或撤销仲裁裁决的裁定。由于人民法院的裁定不予执行或撤销仲裁裁决是一审终审制,既不能上诉也不能再审,这使得一部分当事人的利益得不到法律救济。
对于此类案件,应采用特别程序进行审理,包括公开听证、双方当事人对证据进行质证和辩论,以及仲裁委员会派员旁听,最后由法院合议庭进行裁定。这将有利于法院对仲裁裁决进行有效监督,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等相关部门应结合仲裁裁决的难点和热点问题,通过新闻媒体加强法制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依法执行生效法律文书是公民的义务,拒不执行是对国家法制的挑战。通过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共识,增强知法、守法意识。
仲裁委员会应选聘政治素质高、业务熟练的法律专业人员担任仲裁员,并通过定期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仲裁员的业务素质。对仲裁裁决文书要求高标准、严要求,确保制作规范、表述严谨,从而树立仲裁机构的威信,提高仲裁裁决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