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09-2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规定,公司与员工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包括确认劳动关系、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辞退和辞职、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等方面的争议,都适用该法。
工资、薪金所得属于非独立个人劳务活动,即在机关、团体、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中任职、受雇而得到的报酬;劳务报酬所得则是个人独立从事各种技艺、提供各项劳务取得的报酬。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工资存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而劳务报酬则不存在这种关系。
从适用法律角度来看,工资性支出是指根据《劳动法》第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后支付的工资报酬;而劳务报酬一般是根据《合同法》的有关承揽合同、技术合同、居间合同等规定签订合同而取得的报酬。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享有《劳动法》的权利义务,与用工单位存在雇佣被雇佣的关系,用人单位除了支付工资报酬之外,还应履行缴纳社会保险的义务;劳务报酬则不存在这种关系,其劳动具有独立性、自由性,其行为受《合同法》调整。
从管理方式上看,支付工资的员工都记载在企业的职工名册中,并且企业日常进行考勤或签到,而支付劳务报酬的人员一般不进行这样的管理。例如,公司雇用的保姆不属于《劳动法》所规定的关系,一般公司禁止员工兼职,而保姆则一般同时为几家公司或客户服务,对某一客户按时收费。
从财务核算角度来看,工资报酬的支付一般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劳务报酬一般通过“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科目核算。
从税务管理角度看,工资报酬的支付应用工资表按实列支,并按规定代扣代缴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纳税人支付劳务报酬则需要取得相应的劳务发票,并按规定代扣代缴劳务报酬类个人所得税。两种支出的计税方式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