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9-22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当土地租赁合同因土地征用而终止时,征收部门负责承担经济补偿责任,而土地租赁方则有权获得地上附着物和安置补偿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征用土地方案经依法批准后,由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并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予以公告,公告内容包括批准征地机关、批准文号、征用土地的用途、范围、面积以及征地补偿标准、农业人员安置办法和办理征地补偿的期限等。
被征用土地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应当在公告规定的期限内,持土地权属证书到公告指定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
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经批准的征用土地方案,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并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予以公告,听取被征用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对于补偿标准有争议的情况,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协调解决,协调不成的情况下,由批准征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进行裁决。征地补偿和安置争议不影响征用土地方案的实施。
征用土地的各项费用应当在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个月内全额支付。
1、当承租人因使用不当导致租赁物损失时,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承租人不当使用租赁物造成损失属于严重违约行为,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出租人有权单方解除合同,终止双方的租赁关系。
2、当承租人擅自转租时,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如果租赁合同明确约定可以转租,承租人可以直接进行转租,这需要得到出租人的同意。如果合同未约定转租,承租人在合同成立后要转租,则必须先取得出租人的同意。如果承租人未经出租人同意而转租,出租人可以单方终止租赁关系。
3、当承租人逾期支付租金时,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承租人迟延交付租金,应承担迟延履行责任。获得租金是出租人的基本权利,也是出租人出租的直接目的,如果承租人不支付租金,将导致出租人无法实现合同目的,因此出租人有权解除合同。
(1) 当承租人无正当理由未支付或迟延支付租金。这里的“正当理由”主要包括不可抗力、支付期限约定不明、租赁物有权利瑕疵和物的瑕疵、出租人未及时维修保养租赁物等非承租人过错行为影响承租人正常支付租金的情况。如果承租人在约定或规定的期限内无正当理由不支付租金,则属于违约行为。
(2) 经出租人催告后,承租人仍未支付租金。如果承租人无故不支付租金,出租人可以要求承租人在合理期限内支付,如果承租人在该期限届满后仍不支付租金,出租人可以解除合同。这里所说的“合理期限”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也可以由出租人确定,但不宜过短或过长。
4、对于不定期租赁,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合同。当事人中的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解除不定期租赁合同,但出租人在解除合同之前应提前合理期限通知承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