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3-12-05
损害赔偿金是指一方当事人由于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合同义务而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失时,根据法律和合同规定应承担的赔偿责任。损害赔偿责任原则上具有补偿性为主,但也可以具有惩罚性为例外。根据等价交换原则,任何民事主体一旦对他人造成损害,都必须以同等的财产进行赔偿。因此,违约一方必须全额赔偿对方所遭受的全部损失。然而,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6条的例外规定,经营者在存在欺诈行为时,应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金额,最高可达购买商品价款或接受服务费用的两倍。该条款是我国法律中唯一的惩罚性损害赔偿金规定。
定金是指合同当事人为确保合同履行而预先支付给对方的一定比例的金钱。根据法律规定,定金金额不得超过合同标的额的20%,超过部分应由收受方退还或抵作价款。如果支付方未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无权要求返还定金;而收受方未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则应双倍返还定金。因此,定金责任是一种惩罚性规定,旨在督促双方当事人积极履行合同义务。
由于我国的定金在性质上属于违约定金,具有预付违约金的性质,因此它与违约金在目的、性质、功能等方面是相同的,两者不能同时适用。根据合同法第116条的规定,当合同既约定了定金又约定了违约金时,非违约方可以选择对其最有利的责任形式。需要注意的是,这条规定针对的是存在同一违约行为同时涉及违约金和定金责任的情况。
如果合同中约定的违约金和定金针对的是不同的违约行为,并且两者的总额也不过高,在一方同时实施不同的违约行为时,可以同时适用这两种责任形式。
一般来说,合同中约定的违约金被视为预先确定的损害赔偿金额,因此违约金与约定的损害赔偿不能同时适用。违约金与法定损害赔偿是否可以同时适用,涉及到违约责任适用是否以实际损害为要件以及国家对违约金的干预问题。原则上,违约金的使用并不以实际损害发生为前提,无论是否发生损害,当事人都应支付违约金。根据合同法第114条第2款的规定,如果违约金低于实际损失,可以请求适当增加。因此,虽然违约金的适用不以实际损害发生为要件,但最终违约金金额的确定与实际损失紧密相关:法院或仲裁机构对违约金金额的调整以实际损失为参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