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5-01-29
根据本条款规定,选项C中的行为人甲教唆不满14周岁的人犯罪,不满14周岁的人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因此不构成共同犯罪。根据本款后段的规定,甲的行为属于间接正犯,也应适用本款后段的规定。
我国刑法中的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犯处理。因此,本款中的“犯罪”仅指故意犯罪,不包括过失犯罪。
选项A说法错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规定,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诈骗,同时构成诈骗罪和招摇撞骗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选项B说法错误。招摇撞骗罪属广义诈骗罪的一个特殊罪名,成立该罪,必须是被害人在错误认识的支配下对某项权益进行了处分。反之,如果犯罪人虽然采用了欺诈手段,但被害人并未产生错误的认识,更未基于错误的认识对某项权益作出处分,那么犯罪人往往最终是采用其他手段获取非法利益的。此种情况下,都不应当定诈骗罪,而应当按照犯罪人实际采用的手段定罪。
选项C说法正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规定,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诈骗,同时构成诈骗罪和招摇撞骗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选项D说法正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招摇撞骗罪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规定,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是指冒充军人或者其他军事人员,利用其身份特点,虚构事实,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如果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的对象是航空器,且行为人实施劫持航空器的行为,那么行为人构成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和劫持航空器罪,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根据《刑法》第69条的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数罪并罚。因此,选项B中的“缓刑”是正确的填充内容。
选项A正确。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醉酒后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事故,致人死亡的,构成交通肇事罪。本题中,甲开车时未注意路况,发生重大事故,致人死亡,因此触犯交通肇事罪。
选项B正确。根据《刑法》第一百八十三条的规定,违反安全管理规定,发生重大事故,致人死亡的,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本题中,甲在作业中违反安全管理规定,发生重大伤亡事故,因此触犯重大责任事故罪。
选项C正确。根据刑法的想象竞合犯的规定,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同时符合两个或多个罪名的构成要件,应当以其中重罪定罪处罚。本题中,甲的行为既符合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又符合重大责任事故罪的构成要件,因此不构成想象竞合犯。
选项D正确。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构成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他人致人死亡,情节恶劣的。本题中,甲为逃避法律责任,将丙带离事故现场后遗弃,致丙不得救治而亡,属于故意伤害他人致人死亡,情节恶劣,因此触犯故意杀人罪。
选项A错误。成立公司的注册资本既可以是股东自有的,也可以是借用的,甲向乙借款50万元注册成立A公司,并没有违反法律规定,因此不构成虚报注册资本罪。
选项B错误。根据《公司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公司的出资可以是货币、实物、知识产权等可以用于评估的财产,也可以是债权、债务、劳务和其他财产权益。甲向乙借款50万元并将其借给A公司,符合公司出资的形式要求,因此不构成虚假出资罪。
选项C错误。抽逃出资罪是指公司的股东、实际控制人将公司的出资款项占为己有或者挪用的行为。本题中,甲并未将A公司的出资款项占为己有或者挪用,因此不构成抽逃出资罪。
选项D正确。根据题目描述,甲向乙借款50万元并将其借给A公司,这是一种正常的借贷行为,甲并未违法,因此不构成犯罪,甲无罪。
选项A正确。根据《刑法》第一百七十条的规定,伪造货币罪是指伪造人民币、外国货币或者有价证券的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伪造货币等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3条的规定,以正在流通的境外货币为对象的假币犯罪,依照刑法第一百七十条至第一百七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据此可知,伪造货币罪中的“货币”,包括在国内流通的人民币、在国内可兑换的境外货币,以及正在流通的境外货币。
选项B错误。根据《刑法》第一百七十条的规定,伪造货币罪是指伪造人民币、外国货币或者有价证券的行为。选项B中的行为人伪造美元,并运输他人伪造的欧元,属于伪造不同种类货币的行为,不符合伪造货币罪的构成要件。
选项C正确。伪造货币是指制作和使用与真币相似的虚假货币。将低额美元的纸币加工成高额英镑的纸币,属于伪造货币。
选项D正确。变造货币是指对真货币进行加工处理,使其面额、种类、数量发生变化。对人民币真币加工处理,使100元面额变为50元面额的,属于变造货币。
选项A错误。侮辱罪是指公然侮辱他人的人格尊严的行为。选项A中的行为人扒光妇女衣服,引起他人围观,属于公然侮辱他人的人格尊严,因此触犯侮辱罪。
选项B正确。侮辱罪是指公然侮辱他人的人格尊严的行为。选项B中的行为人边打妇女边骂“狐狸精”,属于公然侮辱他人的人格尊严,因此触犯侮辱罪。
选项C正确。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诬告他人犯罪,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的行为。选项C中的行为人捏造他人强奸妇女的犯罪事实,向公安局和媒体告发,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属于诬告陷害罪,不属于诽谤罪。
选项D错误。侮辱罪和诽谤罪不属于亲告罪,不需要经过当事人告诉,只要符合犯罪构成要件,就可以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
选项A错误。侵占罪是指占有他人财物,侵占为己有,情节较重的行为。本题中,甲并未占有乙的车辆,因此不构成侵占罪。
选项B正确。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侵占他人财物的行为。本题中,甲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乙的车辆卖给他人,属于盗窃罪。
选项C错误。诈骗罪是指使用虚假的手段,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本题中,甲并未使用虚假的手段,因此不构成诈骗罪。
选项D错误。盗窃罪和诈骗罪是两种不同的犯罪行为,本题中的行为只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不构成诈骗罪,因此不构成盗窃罪与诈骗罪的竞合。
选项D错误。乙在甲抢夺被害人的手提包后接应,并承担了抢夺罪的实施行为,因此,乙构成抢夺罪的中止犯。B.乙以单位的名义挪用公款,构成单位挪用公款罪C.乙收受甲的贿赂,构成受贿罪D.乙归还单位挪用的公款,可以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答案】D【考点】挪用公款罪、单位挪用公款罪、受贿罪、减轻处罚、免除处罚【解析】选项A说法正确。甲、乙勾结私自动用公款,构成挪用公款罪的共犯。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职务上占有公款,非法使用或者非法转移公款的行为。本案中,甲、乙勾结私自动用国有公司的公款,构成挪用公款罪的共犯。选项B说法正确。单位挪用公款罪是指国有公司的工作人员在职务上挪用公款的行为。本案中,乙以国有公司的名义挪用公款,构成单位挪用公款罪。选项C说法正确。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行为。本案中,乙收受甲的贿赂,构成受贿罪。选项D错误。乙归还单位挪用的公款,不能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要件是占有公款,而归还公款只能作为量刑情节进行考虑,不能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选项B说法正确。《刑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因此,只要行为人认识到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但结果的发生违背了行为人的意志,就成立过失犯罪。选项C说法错误。《刑法》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依照该规定定罪处罚。这里的“法律”指的是刑事法律,即刑法。因此,过失犯罪必须有刑法规定的,才能负刑事责任。选项D说法正确。过失犯的刑事责任一般轻于与之对应的故意犯的刑事责任。这是因为过失犯是因为疏忽大意或轻信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其主观恶性较故意犯较低,因此在刑事责任上一般会有所减轻。根据选项B的说法,过失犯罪的发生并非行为人的意愿或放任,而是违背了行为人的意志。这与过失犯罪的特点相符。
选项C声称过失犯罪的承担刑事责任需要根据法律规定,而法律仅指刑事法律,而非一般法律。然而,《刑法》第十五条第二款明确规定了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因此选项C的说法是错误的。
选项D指出过失犯罪是由于行为人的过失导致的,而犯罪结果并非行为人所希望的。这与故意犯罪中行为人积极追求或放任的态度不同。根据刑法的主客观一致原则,过失犯罪的处罚通常比对应的故意犯罪轻。因此,选项D的说法是正确的。
就上述案情,有四个观点和一个结论:
观点①认为正当防卫并不需要防卫人有意识到正在受到不法侵害。
观点②认为正当防卫只需要防卫人意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观点③认为正当防卫只需要防卫人具有保护合法权益的意图。
观点④认为正当防卫既需要防卫人意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也需要具有保护合法权益的意图。
根据上述观点,得出结论:
根据观点与结论的对应关系,可以得出以下选项的正确性:
A.观点①和观点②与结论A对应;观点③和观点④与结论B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