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3-10-2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确保债权实现,常常在合同中约定担保条款或与对方订立担保合同。当事前没有订立担保合同的情况下,债权人可以根据《担保法》的规定行使留置权,以保障债权的实现。
留置是指债权人依法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债务人未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履行义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法律的规定留置该财产。在一定期限内,债务人仍未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以将该财产折价、拍卖或变卖,并优先使用所得的价款进行偿还,以实现债权。
留置权作为一种法定担保方式,无需事先约定,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即可适用。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对如何行使留置权的把握不准确,很多单位和个人在不符合适用条件的情况下盲目行使留置权,导致无法保障债权的实现,并承担赔偿责任。
根据《担保法》的规定,留置权的成立应当具备以下三个积极条件:
1. 债权人依照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的财产。债权人只有依照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的财产,并且债务人在清偿期届满时尚未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才能行使留置权。例如,在保管合同中,寄存人必须将保管物交付给保管人保管;在运输合同中,托运人必须将货物交由承运人运输。
2. 债权已届清偿期。债权人按合同约定向债务人交付标的物时,其债权已届清偿期。只有在债权的清偿期限到达时,债务人未按合同约定履行债务,债权人才能行使留置权。
3. 债权和债权人占有财产之间存在牵连关系。留置权的目的在于留置债务人的财产,迫使债务人履行债务,以实现债权的受偿。如果允许债权人任意留置与债权无关的财产,将违反公平原则并损害交易安全。
案例1:甲公司租用乙公司的一处场地作为停车场,租赁期满后,甲公司未支付5.6万元的租金。乙公司扣留了甲公司的货车,要求甲公司支付租金。法院判决甲公司支付租金,并要求乙公司返还货车并赔偿甲公司经济损失。在此案中,乙公司并未因合同占有甲公司的车辆,因此不符合行使留置权的条件,最终被判赔偿损失。
案例2:某修船厂为某渔业公司维修渔船,修理费共计23.7万元,约定完工后两个月内付款。修船厂担心渔业公司无法支付修理费,因此扣留了渔船。法院支持了渔业公司的请求,判决修船厂返还渔船并赔偿因扣船造成的损失。修船厂在债权的清偿期尚未届满时行使留置权,不符合法律规定,因此败诉。
案例3:个体运输业主王某到个体修车业主刘某处修车,修理费1560元。然而,刘某以王某借款未还为由扣留了王某的车辆,要求王某归还借款后才返还车辆。法院支持了王某的诉讼请求,判决刘某返还车辆并赔偿因车辆停运造成的经济损失。在此案中,刘某不能以借款为由行使留置权,因为修车合同和借款合同不是基于同一合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