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1 更新时间:2023-12-15
当事人在合同中可以约定定金的性质,并且可以约定多重性质不互相排斥。例如,当事人可以约定在正式订立主合同后,定金不予以返还,而是转为违约定金。同样地,当事人也可以通过约定使成约定金和证约定金具备违约定金的性质。
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当事人未约定,也可以推定定金具有约定性质以外的其他性质。例如,违约定金、解约定金和成约定金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从合同的存在必然能证明主合同的存在,因此这三种定金可以同时具备证约定金的性质。
当事人未对定金性质作出约定时,应进行相应的推定。一般情况下,应推定该定金仅具有一般定金的性质。根据《担保法》的规定、我国的交易习惯以及司法实践的普遍认可,我国定金的一般性质应为违约定金。
定金的数额原则上由当事人约定,但《担保法》对其进行了限定,即不能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百分之二十。根据司法解释规定,当事人约定的定金数额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百分之二十的部分,人民法院将不予支持。这一规定的意图是限制过大的定金数额,并将定金的惩罚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根据《法解释》,如果实际交付的定金数额多于或少于约定数额,视为变更定金合同;如果收受定金一方提出异议并拒绝接受定金,定金合同将不生效。这一规定说明定金合同是实践合同,只有在定金交付另一方当事人接受后,定金合同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