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转让法律规定有哪些
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4-25
土地的转让一般是属于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土地的产权不是属于个人的,是属于国家或者集体所有的。我国土地转让的法律法规有很多,上有国家的法律,下有地方政府的法规,那么土地转让法律规定有哪些?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解答。
土地转让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确定为工业、商业等经营性用途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以通过出让、出租等方式转让给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让土地使用权时,应当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土地界址、面积、动工期限、使用期限、土地用途、规划条件以及双方的权利义务。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转让、出租等行为,需要经过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九十七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九十七条的规定,处分共有的不动产或动产,以及对共有的不动产或动产进行重大修缮的行为,需要获得占份额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或全体共同共有人的同意,除非共有人之间另有约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如果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动产转让给受让人,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非法律另有规定,符合以下情形的,受让人可以取得该不动产或动产的所有权:(一)受让人在受让时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价格转让;(三)转让的不动产或动产已经按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如果受让人符合上述规定取得不动产或动产的所有权,原所有权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五十三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的规定,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行使和转让适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至今没有任何一条法律或行政法规禁止农村房屋的买卖,也没有任何一条法律或行政法规对农村房屋买卖做出了禁止性规定。即使有地方法规或地方政府的规章,法院也不会适用地方法规或地方政府的规章来认定买卖行为无效。因此,农村房屋是可以买卖的。
土地转让的方式
1. 买卖
买卖是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最常见方式,买卖的对价是以价金的支付为基础。土地使用权的转让通常指的就是土地使用权的买卖。土地使用权买卖合同的讨论实际上也是关于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的讨论。
2. 抵债
抵债是买卖的一种特殊形式,只是价金支付的条件和期限有所不同。在土地使用权买卖中,土地使用权的移转和价金的支付是同时进行的。而在土地使用权抵债中,价金支付在前,所抵债务视为已付之价金。
3. 交换
土地使用权的交换方式不是以价金作为对价,而是以其他财产或特定的财产权益作为对价。土地使用人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受让人,以换取受让人提供的其他财产或特定的财产权益。
4. 作价入股
作价入股是介于买卖和交换之间的一种方式。土地使用权作为对价,所作之价类似于买卖中的价金。土地使用权被用来入股,所得之股类似于其他财产或特定的财产权益。
5. 合建
在房地产开发中,合建和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都属于一方出地、他方出钱建房的合作形式。如果为合作建房目的而设立独立法人,土地使用权的对价是股权。如果不设立独立法人,而采取加名的方式,或甚至不加名,仅以合建合同约定产权分配的,土地使用权的对价是房屋建成后的产权。因合建而分配产权后,原土地使用人虽然拥有部分房屋产权和该房屋占用范围和公用面积的土地使用权,但不再拥有原来意义上的土地使用权,可视为交换的一种特殊形式,即用地人以部分土地使用权换取房屋产权。
6. 赠予
赠予是用地人将其土地使用权无偿转让给受赠人的法律行为。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没有直接的对价,无需支付价金或提供财产权利作为对应条件。但土地使用权赠予合同可能会附加其他条件,如用地人将土地赠予给学校使用时,可能会限制土地的使用目的与教育相关。
7. 继承
当用地人是自然人时,其死亡会使继承人获得相应的土地使用权。当用地人是法人或其他组织时,其合并或分立也会导致合并或分立后的主体获得相应的土地使用权。通过继承获得土地使用权时,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没有直接的对价,但可能存在间接的对价。例如,在通过合并获得土地使用权的法律关系中,新公司继承了原公司的财产和债务,新公司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对价可能以承担原公司其他债务的方式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