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12-25
根据担保法的规定,质押合同生效后,债权人成为质权人,享有对质押财产的质权。担保法规定,质权与其担保的债权同时存在,只要主债权存在,质权也同时存在,因此,质押合同不需要约定质押期限。
根据《担保法解释》,登记部门要求登记的担保期间对担保物权的存续不具有法律约束力。这一规定是基于物权法定原则。登记部门要求登记一个担保期间是不合适的,规定登记部门要求登记的担保期间对担保物权的存续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是合理的。然而,规定当事人约定的担保期间对担保物权的存续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就不合理了。根据物权法定原则,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当事人不能在法律之外另行创设物权。但是,物权分为意定物权和法定物权。意定物权与法定物权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除了法律有强制性规定以外,当事人可以对物权的有关内容作出约定。《担保法》对担保期限没有强制性规定,因此担保期限属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范畴。当事人对担保期限的约定只有在违反法律的相关规定时才会导致无效。《担保法解释》在这个问题上走了极端。实践中,上市公司股权质押一般都设定质押期限。法律应允许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质押时,当事人按意思自治原则设定质押期限。
根据担保法和公司法的规定,股权质押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股权是股东因出资而取得的,具有转让性的权利,可以参与公司事务并享有财产利益。只有具备财产性和可转让性,股权才能作为适格的质押物。因此,在判断某公司的股权是否可以质押时,首先必须确定该股权是否可以依法转让。例如,《公司法》规定了一些情形下的股权不具备可转让性,因此不能作为质押的标的。
以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出质为例,应当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履行股权转让的内部决策程序。如果公司章程没有特别约定,应当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履行决策程序。具体而言,股东之间的股权转让应当经过其他股东过半数的同意。如果其他股东在接到书面通知后三十日内未答复,视为同意转让。如果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如果多个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应当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
以股权出质为基础,应当签订书面股权质押合同。合同内容应包括被担保的主债权种类、数额、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期限、质物的名称、数量、质量、状况、质押担保的范围、质权移交的时间以及当事人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
股权出质分为股票出质和股份出质两种情况。以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出质为例,在出质人和质权人订立书面质押合同后,应当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办理股票出质登记。以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出质为例,适用公司法关于股份转让的规定。对于上市公司的股份出质,质押合同在股份出质向证券登记机构办理出质登记之日起生效。对于非上市公司的股份出质,质押合同在股份出质记载于股东名册之日起生效。以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出质为例,应当将股份出质的情况记载于股东名册,质押合同在股份出质记载于股东名册之日起生效。根据我国《物权法》对出质登记的规定进行了修正,根据修正后的规定办理股权出质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