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6-20
为了准确界定高利贷行为,我们需要对其概念进行明确。高利贷是指个人或非金融机构以牟利为目的,利用非银行借贷资金,通过约定的方式,向不特定的多数人放贷,所收取的利率高于银行同期利率四倍(不包括四倍)。从民法的角度来看,高利贷即为超过正常利率的借贷。至于利息超过多少才构成高利贷,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
对于高利贷的法律保护问题,不能一概予以否认,而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区别对待: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规定:“出借人明知借款人是为了非法活动而进行借款的,其借贷关系不受保护。”此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赌博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也规定:“明知他人实施赌博犯罪活动,而为其提供资金、计算机网络、通讯、费用结算等直接帮助的,以赌博罪的共犯论处。”因此,若出借人明知借款人将借款用于赌博、贩卖假币、贩卖毒品、走私等非法活动,其借贷合同不仅不受法律保护,还可能面临收缴、罚款、拘留甚至刑事责任的处罚。
根据《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的规定,违反法律规定的民事行为是无效的,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而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也是无效的。因此,高利贷行为是一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属于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其法律后果可能包括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收缴财产归国家或集体所有,或者返还财产给第三人。对于借款人以隐瞒借款用于赌博等非法活动的方式向他人借款,若出借人并不知情,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中关于“民间借贷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的规定,应按照该规定处理。因此,借款人除返还本金外,还应按照银行同类贷款利率支付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