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得利的债权转让是怎样的
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11-14
不当得利债的转让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对于不当得利债权的有效存在是债权转让的前提。在我们的司法活动中,有人为逃避法律的制裁而转让债权,而做一些违法的事情。那么不当得利的债权转让是怎样的?下面就让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讲解。
不当得利的债权转让:法律分析与商榷
不当得利的概念与构成要件
根据《民法通则》第92条的规定,不当得利指的是没有合法根据或者事后丧失了合法根据而被确认为是因致他人遭受损失而获得的利益。根据该法律规定,如果一个人在取得不当利益的过程中造成了他人的损失,他应该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给受损失的人。因此,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包括没有合法依据取得不当利益和造成他人损失。
案情简介
在本案中,某银行对某公司共享有债权600万元。然而,某公司在2004年4月份偿还了债权的一部分,剩余400万元未还。后来,某银行与某资产管理公司签署了债权转让协议,将对某公司的债权600万元转让给了某资产管理公司。某资产管理公司接收债权后,发现其中的200万元债权已经被某银行回收。因此,某资产管理公司以不当得利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某银行归还已经实现的200万元债权。
法院判决结果的商榷
虽然法院最终判决支持了资产管理公司的诉讼请求,但却认定某银行收回的200万元债权对某资产管理公司构成不当得利。然而,我们认为这一判决结果值得商榷。
不当得利的法律规定
根据《民法通则》第92条的规定,没有合法依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给受损失的人。然而,在本案中,某银行在回收200万元债权时,其仍然是合法的债权人,因此其实现的200万元债权是合法有据的。
合同违约的观点
我们认为,本案应属于合同违约。某资产管理公司按照600万元债权的价格购买了400万元的债权,其中的200万元债权是虚假的,某银行交付的标的物即债权存在瑕疵。因此,某资产管理公司的损失应当是其多支付的200万元债权对价的损失,而某银行已经实现的200万元债权对其并不构成不当得利。
结论
综上所述,尽管法院判决结果支持了资产管理公司的诉讼请求,但我们认为该判决结果的认定为不当得利值得商榷。根据《民法通则》第92条的规定,某银行在回收200万元债权时是合法的债权人,因此其实现的200万元债权并不构成不当得利。相反,本案更应被视为合同违约,某资产管理公司因购买了存在瑕疵的债权而遭受了损失。因此,某银行应当返还某资产管理公司多支付的200万元债权对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