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得利与侵权行为责任
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12-13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大多数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损害他人的利益。在我国对于不当得利的法律规定有哪些呢?我们该去如何判断哪些行为是不当得利呢?我们对这些问题都不是很清楚,下面就让手心律师网小编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不当得利与侵权行为责任
一、不当得利的法律规定
根据我国民事立法,不当得利的法律规定主要包括《民法通则》第92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31条。根据《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如果没有合法根据而取得不当利益,导致他人损失,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给受损失的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31条规定,返还的不当利益应当包括原物及其孳息。对于利用不当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扣除劳务管理费用后应当予以收缴。然而,《民法通则》对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仅做了原则性规定,而司法解释对不当得利的返还标的、返还范围也没有明确界定。此外,司法解释中对于“返还不当利益”的界定不完备,不当得利的返还范围也并不仅限于原物及其孳息。对于“利用不当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的解释也不明确。同时,现行法规对于价格偿还的计算方法、善意受领人在所得利益不存在时免除的返还义务以及转得人的返还义务等方面也未作出规定。
二、不当得利与相关制度的关系
不当得利与民事行为、无因管理以及侵权行为等同为债的发生根据,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不同。对于尚未生效的民事行为所取得的利益是合法且正当的,因此不构成不当得利。而如果民事行为无效,被获得的利益由本人占有而非移交他人,则构成不当得利。侵权行为人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时,也可能从中获得利益,这种得利构成不当得利。在侵权行为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情况下,也可能从中获得利益,这同样构成不当得利。在这种情况下,侵权行为请求权与不当得利请求权可能存在竞合关系。通过对不当得利与侵权行为责任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现行法规对于不当得利的规定过于原则,导致了适用困难。在审判此类案件时,法官只能依据“衡平”的原则来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和应返还的范围。然而,由于法官素质的不同,可能会导致相似案件出现巨大的差异。因此,对于不当得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明确规定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