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责任与无因管理的相似之处
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4-22
当今社会,法律的作用越来越大,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侵权责任法与无因管理之债的界分和冲突,需要从制度发展演进和价值选择上,做出明确的判断,从而真正在立法上平衡管理人和本人以及其他主体的利益关系。将防止侵害或者犯罪行为作为公民的一般义务,如果不履行,则赋予连带责任。那么侵权责任与无因管理的相似之处在哪里?下面就让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讲解。
侵权责任与无因管理的相似之处
一、立法规定的竞合
根据《民法通则》第93条的规定,无因管理制度被确立,但是在整个民法体系中,第93条与其他规范制度存在冲突和竞合。特别是结合第93条和第109条的规定,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和无因管理请求权之间会产生竞合现象。竞合现象在法律规范适用中是正常且不可避免的情况,但如果竞合现象对当事人的利益产生不公平保护,应该予以避免。当个人利益受到侵权行为侵害时,管理人为了保护个人利益而进行管理,导致自身利益受损,就会产生管理人与个人之间的无因管理之债关系。同时,管理人与侵权人之间也会产生损害赔偿之债。有学者认为,侵权行为人与救助者之间的侵权损害的民事法律关系和救助者与被救助者之间的无因管理的民事法律关系是两种民事法律关系,属于债的法律关系。由此产生了侵权行为人的赔偿和受益人的适当补偿责任的竞合。救助者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请求权,而不能同时选择两项请求权。然而,仅就受益人与管理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而言,也存在两种请求权的竞合。即《民法通则》第93条产生的无因管理之债与第109条产生的侵权责任法中的补偿义务之间的竞合。根据《民法通则》第93条的规定,本人应当对管理人的损失予以全部赔偿。但是根据《民法通则》第109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2条的规定,受益人根据受益的多少和经济情况承担适当补偿的义务,并不是全部的赔偿责任。甚至有学者主张,在受益人有经济能力且愿意给予足够或更多补偿的情况下,受益人承担的责任应不高于其得以免遭损害利益的50%。根据《侵权责任法》第23条的规定,享有请求权的救助者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请求权。然而,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两者应当是补充的关系。即侵权行为人应当先承担赔偿责任,受益人只需承担“补充的适当补偿义务”。
二、无因管理之债与防止侵害行为受益人的补偿义务的区分
根据《民法通则》第93条和《民法通则意见》第132条的规定,一般无因管理之债和《侵权责任法》第23条都可以适用于防止、制止侵害的见义勇为行为。两者之间存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但在适用范围和法律效力方面存在差异。一般无因管理中,本人的赔偿义务需以损害与管理事务的行为存在相当因果联系为前提。如果第三人对见义勇为者(管理人)的赔偿义务以及本人对见义勇为者(管理人)的赔偿义务将成立不真正连带责任。而《侵权责任法》第23条规定的受益人的补偿义务只是一定意义上的补充责任形式。在一般无因管理中,只要管理人在管理行为中遭受损失,就可以向本人请求赔偿。而《侵权责任法》第23条规定,受益人承担补偿义务需以第三人侵权行为成立为前提,并且第三人存在逃逸或无力承担责任的情形。两者对于管理结果的要求也不同。在一般无因管理中,即使管理行为没有效果,管理人仍然可以要求本人承担损失赔偿责任。而《侵权责任法》第23条规定,受益人承担补偿义务需以实际收益为前提,并且补偿数额在收益范围之内。需要指出的是,无论何种见义勇为行为都属于无因管理行为的范畴。见义勇为行为是无因管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性质应为无因管理。《侵权责任法》第23条调整的只是有第三人侵权行为介入的见义勇为类型,并不调整救济因自然原因发生损害的见义勇为类型。抢险救灾型见义勇为可以依据《民法通则意见》第142条和《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15条的规定责令受益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侵权责任法与一般的无因管理行为之间存在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规范适用上会产生法条竞合的关系。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应仅适用《侵权责任法》第23条的规定来调整制止型见义勇为。
三、利益衡量的冲突
无因管理制度的利益衡量建立在管理事务受到完好管理的基础上,平衡保护管理人和本人之间的利益。侵权责任法的利益衡量建立在合法权益已经受到损害的基础上。在无因管理行为中,管理人不会因为管理事务受利,所受之利应当还于本人,也不会因为管理事务受损,所受之损可以要求本人赔偿。在最终的利益衡量上,体现出了平等的地位。而侵权责任法并不强调体现平等的理念,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对损害的救济和利益的恢复。在一般的无因管理行为中,本人如果因为管理行为享有利益,则属于应得利益。如果受到损害,则可以另外要求管理人赔偿。在要求管理人赔偿过程中,如果本人因为管理行为享有额外利益,则可以适用损益相抵的赔偿方法。在侵权责任法中,对于不适用无因管理的情况,本人只需受到损害就可以直接适用损益相抵,不区分获利的形式。在无因管理中,本人受到利益是应有之义,不应排除。而对于管理人的报酬请求权,我国民法不予承认,因为确认无因管理制度并不是因为其为道德行为而给予奖励。如果赋予管理人报酬请求权,则会降低其行为的道德价值。有学者主张有限承认报酬请求权,如果管理人的报酬能计入必要的费用,则应允许请求偿付。将管理人的报酬请求权通过解释转为相应的管理费用,需要根据管理事务本身的性质和具体事实进行认定。无因管理行为是市民的主动互助行为,在没有法定或约定义务的情况下进行。我国法律强调管理人没有义务,是为了保护管理人的必要费用请求权。德国和匈牙利民法典规定,管理人未受委托,无权对他人事务进行管理。这是从权利的角度论证无因管理行为的正当性,防止其违法性。一般的无因管理行为应符合本人的意愿,否则管理人的行为可能变成侵权行为。无因管理行为的合法性是相对的,如果本人否认管理行为的合法性,管理人对损失不应要求赔偿,由管理人自己承担损失。
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竞合的相关概念及特征
从民法上看,竞合是指由于某种法律事实的出现而导致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权利产生,并使这些权利之间发生冲突的现象。责任竞合包括规范竞合和民事责任竞合。民事责任竞合是指因违反民事义务而产生的责任竞合,包括发生在不同法律领域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情况,以及发生在同一领域导致多种民事责任或责任方式的情况。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竞合是指一个违反民事义务的行为同时符合违约行为和侵权行为的要件,从而导致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同时产生,且基于一个不法行为产生的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相互交叉重叠的法律现象。侵权责任是指因侵权行为而依法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其特征包括:侵权责任是因违反法律规定的义务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侵权责任以侵权行为的存在为前提,即没有免责事由;侵权责任的方式具有法定性,包括财产责任和非财产责任;侵权责任形式具有多样性,包括财产赔偿和非财产赔偿;侵权责任具有优先性,即侵权人应先承担侵权责任。违约责任是指因违反合同约定的义务或违反合同法规定的义务而产生的责任。与侵权责任相比,违约责任的特点是基于合同关系,违反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的义务产生的责任。在侵权责任和违约责任竞合的情况下,一个违反民事义务的行为既符合违约行为的要件又符合侵权行为的要件,从而导致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同时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受害人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责任形式进行请求,与民事聚合不同,受害人可以向行为人请求多种并存的民事责任。以上是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竞合的相关概念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