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4 更新时间:2024-05-21
农信社作为不良贷款的清收主体,在主观上面临以下困难:
1. 追踪借款人困难:有些借款人搬迁、调离或外出务工经商,导致地址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化,清收信息中断。
2. 借款人拒绝还款:部分借款人有能力却不愿意还款,有的多次转据或增贷收息以逃避偿还,有的认为债务过大不愿偿还,有的因经营不善或企业倒闭无力偿还。
3. 客户经理的担忧:一些不良贷款客户经理找到借款人后,担心自己在清收过程中可能遇到手续不齐或难以落实的问题,从而受到处分。因此,他们不敢冒险,担心错过良机,影响清收效果。
作为清收的对象,借款户面临以下问题:
1. 相互攀比不还款:部分借款户相互攀比,觉得长时间未被追讨,可以不还款。
2. 缺乏还款动力:有的借款户认为还款后无法再次借款,因此不愿意还款;有的只愿意还本金,不愿意偿还利息。
3. 资产转移导致查封困难:一些借款人将资产转移到他人名下,导致法院难以查封其财产。由于城乡流动性增大,借款人夫妻双方同时在家的较少,导致无法当面办理贷款手续,进一步阻碍了清收工作。
外在因素对清收工作的持久性产生了影响:
1. 缺乏长效激励机制:地方政府和村级干部对清收工作的支持时冷时热。会议形式的推动在短期内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要想长期坚持下去,必须有利益驱动的长效激励机制,明确收回不良贷款的好处,并通过物质刺激或信贷投放进行反哺,以调动政府和村级干部的积极性。然而,目前缺乏这样的机制。
2. 法律执行困难:依法清收过程中仍然存在执行难的问题。有的借款人在起诉后逃债不见面,有的通过关系干扰法院执行。特别是借款人作为本地人,在贷款起诉后通过多种手段干扰当地法院的执行。部分借款人有能力偿还却不愿意还款,有的确实没有偿还能力。这些因素导致依法清收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并不明显,而且费用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