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5-01-28
借款人若无力偿还债务,应及早与债权人协商,表达还款意愿,尽力达成还款协议。如协商不成,债权人有权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法院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解或判决。
若借款期限已满,出借人催促借款人偿还债务却未果,出借人可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提起诉讼时,出借人需注意诉讼时效问题。根据《民法总则》第188条的规定:“请求保护民事权益的诉讼时效期间为3年。”超过3年的诉讼时效,法院将不予受理,出借人的债权将失去法律保护。
为避免超过诉讼时效,出借人可在诉讼时效届满前要求借款人提供还款计划,以中断诉讼时效。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诉讼时效的中断将重新计算新的诉讼时效,这样出借人不仅保留了起诉权,还保持了胜诉的可能性,有利于维护出借人的合法权益。
1、出借人应要求借款人签署“借款协议”,而非“欠条”或“收条”。
2、借款协议应明确记录借款的具体数额,不宜使用“借”字,而应使用“借到”,以表示借款人已实际收到借款。
3、为确保借款能按时收回,最好找一个经济实力较强的当地保证人。
4、在借款时,应核实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身份信息,并最好保留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备份。
5、为防止日后产生纠纷,也可在借款协议中明确借款人向出借人借款的具体地点,例如:兹×××(借款人)在泉州市××区向×××(出借人)借到人民币××元整(大写:),月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