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起购房案例看不安抗辩权
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12-21
本案事由某项目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开发公司)与樊某达成协议,由樊某购买开发公司在建的商品房一套。同年12月20日,樊某预付了购房款40000元。事后,樊某得知开发公司所预售的商品房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遂不再支付余下的房款,也不愿接收已竣工的房屋,并向法院起诉,要求确认购房协议无效,开发公司返还其预付的购房40000元,并赔偿其利息损失250元。法院经审理认为,开发公司预售商品房未依法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违反了有关法律规定,且开发公司在诉讼中仍未取得预售许可证,应认定该商品房预售合同无效,导致合同无效的责任在开发公司,开发公司应承担返还房款、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据此,判决开发公司返还樊某购房款40000元及赔偿其利息损失250元。
法理分析
一、不安抗辩权
本案涉及我国《合同法》中的不安抗辩权问题。要理解不安抗辩权,首先需要了解抗辩和抗辩权的概念。抗辩是指在民事活动中,根据一定的事实和理由对抗一种民事请求权的行使,以消灭或延缓该请求权的行为。根据概念,抗辩可分为消灭的抗辩和延缓的抗辩。抗辩权是行使抗辩的权利,分为消灭和延缓两种。在双务合同中,抗辩权是指对抗债权人请求履行权利的权利。通过行使双务合同的抗辩权,可以拒绝履行该合同或暂停履行,但不能消灭合同债权人的请求权,只是暂时延缓合同的履行。因此,双务合同中的抗辩权是一种延缓的抗辩权。我国《合同法》为确保合同履行的公平和正义,维护交易秩序的顺畅,建立稳定的交易环境,在双务合同中规定了三种抗辩权,其中包括不安抗辩权。不安抗辩权,又称先履行抗辩权,是源自大陆法的概念。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不安抗辩权是指在先给付义务人有证据证明后给付义务人的经营状况严重恶化,或者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或者谎称有履行能力的欺诈行为,以及其他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情况下,可中止自己的履行。如果后给付义务人接到中止履行的通知后,在合理的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或未提供适当担保,先给付义务人可以解除合同。不安抗辩权的设立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平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自我消费,而是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来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在以社会化大生产为特征的今天,即时交易模式已不足以满足商业社会交易的多样性。因此,以信用为基础的合同交易形式应运而生,即合同债务。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用经济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增加,大多数双务合同的订立和履行不是同时进行的,当事人双方履行义务的时间也不一致,存在时间差。这样,一方授予信用,而予信的结果本身伴随着风险,予信人要承担相对人失信的风险。为了避免一方当事人遭受不必要的损害,各国立法机关都设立了不安抗辩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