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7-07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又称为私募股权,或私募股权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简称PE)。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一种以非公开的方式募集私募股权资本,以盈利为目的,以财务投资为策略,以未上市公司股权(包括上市公司非公开募集的股权)为主要投资对象,由专家专门负责股权投资管理,在限定时间内选择适当时机退出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可以采用合伙制、公司制或契约制的组织形式,具有封闭式存续期,一般为5年至10年。在封闭期内,投资者不能随意抽回出资,以满足集合理财投资运作的要求。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与界定。狭义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仅指对成熟期未上市企业或上市公司定向募集的股份进行股权投资的私募基金;而广义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则包括对所有阶段未上市企业或上市公司定向募集的股份进行股权投资的私募基金,涵盖了对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未上市股权进行投资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并购基金。
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证券或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
非法集资的表现形式包括借种植、养殖、项目开发、庄园开发、生态环保投资等名义非法集资;发行或变相发行股票、债券、彩票、投资基金等权利凭证或者以期货交易、典当为名进行非法集资;通过认领股份、入股分红进行非法集资;通过会员卡、会员证、席位证、优惠卡、消费卡等方式进行非法集资;以商品销售与返租、回购与转让、发展会员、商家加盟与“快速积分法”等方式进行非法集资;利用民间“会”、“社”等组织或者地下钱庄进行非法集资;利用现代电子网络技术构造的“虚拟”产品,如“电子商铺”、“电子百货”投资委托经营、到期回购等方式进行非法集资;对物业、地产等资产进行等份分割,通过出售其份额的处置权进行非法集资;以签订商品经销合同等形式进行非法集资;利用传销或秘密串联的形式非法集资;利用互联网设立投资基金的形式进行非法集资;利用“电子黄金投资”形式进行非法集资。
非法集资的认定标准主要考虑两个因素:是否具有集资性质和募集资金方式是否具有公众性。具有集资性质的行为主要是判断资金提供者参与的事项是否是投资活动,包括资金提供者是否以获取收益为目的、其投入的资金与他人资金是否混同、其收入是否主要来自于他人的努力。募集资金方式的公众性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采取公开募集的方式还是采取私下筹资的方式,二是集资对象是不特定的社会公众还是向特定的对象。
根据我国证券法和国务院办公厅的相关规定,可以判断公开募集资金的标准。根据证券法第10条第2款规定,以下情形之一为公开发行:①向不特定对象发行证券;②向特定对象发行证券累计超过200人;③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发行行为。根据该条第3款规定,非公开发行证券不得采用广告、公开劝诱和变相公开方式。因此,以公开方式向不特定对象或超过200人的特定对象募集资金都会构成公开募集而涉及公众性。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厉打击非法发行股票和非法经营证券业务的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非公开发行股票及其股权转让不得采用广告、公告、广播、电话、传真、信函、推介会、说明会、网络、短信、公开劝诱等公开方式或变相公开方式向社会公众发行。严禁任何公司股东自行或委托他人以公开方式向社会公众转让股票。向特定对象转让股票,未经证监会核准的,转让后,公司股东累计不得超过200人。该规定进一步明确非公开发行的条件:一是禁止采用任何公开劝诱方式,二是限制公开转售,三是限制转售后的投资者人数。
然而,该规定的科学性和界定标准的准确性值得怀疑。因此,我国应从立法上重新考虑非公开发行的界定标准。
根据我国证券法和国务院办公厅的规定,可以确定向不超过200人的特定对象募集资金且未使用广告等任何公开劝诱手段、未公开转售、转售后投资人数亦未超过200人,不构成公开募集资金。
关于集资对象的特定性,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标准尚不明确。如浙江省苍南县法院认定赵典飞案因集资对象具有特定性而不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但是,浙江东阳的吴英集资案,按募集资金的对象考察,其集资的受害对象总计11人,均为其生意上的朋友,应具有特定性,而不能构成公众性,但一审、二审法院均判定吴英向社会公众集资,构成集资诈骗罪。因此,司法实践中对集资对象特定性的界定标准仍然存在模糊性。
美国最高法院RalstonPurina案判词对公开与特定进行了非常精彩的诠释,值得我们借鉴。该要约虽然并非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接受,但从性质上来说完全具有“公共性”,因为用来挑选特定受要约人的方法与挑选的目的之间并无合理的关联……在任何特定情况下区分“公开”(public)与“特定”(private),都应当考量用来建立区别的决定因素和寻求建立这种区别的目的。
因此,界定特定对象的标准还应包括:一是界定方法与界定目的之间的关系;二是集资对象是否需要特别保护。而后者又要考虑集资对象与集资者的关系,集资对象的投资经验以及集资对象的财富标准等因素。
根据我国证券法和国务院办公厅的相关规定,可以判别合法私募与非法集资的标准。根据证券法第10条第2款和第3款以及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厉打击非法发行股票和非法经营证券业务的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规定,向不超过200人的特定对象募集资金且未使用广告、公告、广播、电话、传真、信函、推介会、说明会、网络、短信、公开劝诱等任何公开劝诱手段,未公开转售,转售后投资人数亦未超过200人,为法律允许的合法私募行为。
因此,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合法私募是为法律法规认可的资金募集方式,而非法集资则为法律法规严厉禁止。然而,私募发行标准在我国法律中的界定尚未十分明确。因此,剖析合法私募与非法集资的判别标准,防止合法私募演变为非法集资,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六个方面可以进行分析:
私募发行的募集对象必须为“特定对象”,即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者必须为特定对象,必须限定于成熟的投资者,即投资者具有投资所需的知识和经验,具备判断风险的能力,能够自我保护,不需要通过证券法的注册制度或审批制度来予以保护。非法集资的对象则为不特定的社会公众。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资金募集方式必须以符合特定条件的非公开发行方式募集发行,不允许以一般性劝诱、广告等公开方式进行宣传。非法集资则是通过正常融资渠道之外的其他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
私募发行的募集对象人数受到严格的限制,一般不超过200人。非法集资行为一般涉及的集资对象人数较多。
私募发行要求向潜在的投资者充分披露相关信息,但无需向社会公众进行披露。非法集资者一般不会向集资对象提供任何投资所需的信息。
私募融资需要一定的法律载体,一般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可采用公司制、有限合伙制或契约制的组织形式。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期望通过被投资企业经营业绩的大幅度增长来获取高额回报的专业投资方式。
合法私募的投资者必须具有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而非法集资的投资者不作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