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10-04
1、行为主体
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只能由中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企业集团服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城乡信用合作社及其他经营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以及上述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构成。其他任何单位包括外资金融机构和个人都不能成为本罪主体。2、行为
本罪在客观上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玩忽职守或滥用职权,发放贷款,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包括但不限于:未对借款人进行审查、评估;未与借款人签订合同;在审查中不作认真、细致、全面、深入的审查;向有关批准贷款的领导虚报情节或隐瞒真相;利用职权擅自发放贷款;违反贷款利率规定等等。3、行为对象
违法发放贷款罪的对象是贷款,即贷款人对借款人提供的并按约定的利率和期限还本付息的货币资金。贷款可以是人民币或外币。如果发放的不是贷款,则不能构成违法发放贷款罪。4、结果
违法发放贷款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金融管理制度,具体是国家的贷款管理制度。发放贷款是中国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一项重要金融业务,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为了规范贷款行为,中国制定了一系列金融法律、法规,对有关贷款问题作出了规定。如果在办理发放贷款业务过程中,玩忽职守或滥用职权,将破坏国家的贷款管理制度,造成国家贷款的损失,影响国家金融秩序的稳定。非法发放贷款必须造成重大损失才能构成违法发放贷款罪,这是对违法发放贷款行为量的一个重要限制。
违法发放贷款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对于其非法发放贷款行为可能造成的重大损失是出于过失,这种过失一般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至于行为人实施的发放贷款行为本身,则是出于故意,尤其滥用职权,更是故意而为。然而,违法发放贷款罪属于结果犯,行为人对行为的故意并不影响其对结果的过失。因此,违法发放贷款罪仍然属于过失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