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5-01-04
在行政法学中,作为与不作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划分的。这个标准应该体现在程序上。只要行政主体进行了一系列程序行为,即表现出积极的作为行为状态,无论该行为在实体内容上是为或不为,都应该被视为行政作为。相反,如果行政主体没有进行任何行为,则被视为行政不作为。例如,在颁发许可证的案件中,行政机关对申请人的申请作出了明确的不予颁发的决定,并说明了理由,这就是典型的程序上的作为而实体上的不为的情况,应视为否定性的作为。如果行政机关对申请人的申请不予理睬,超过法定期限而不作出决定,则属于程序上的不为,应作为行政不作为案件处理。从行为外在的表现形式来区分作为与不作为是较为科学和合理的,它与行政主体所承担的行政职责相对应。
在应对行政行为案件的处理中,行政机关作为行政权力的代表,承担着对申请人的申请进行审查的行政职责。如果申请符合法定条件,行政机关应予以核准登记、发证、注册;如果不符合法定条件,行政机关应作出不予准许的规定,并说明不准许的理由。可以看出,行政机关接受申请后应及时进行审查,而非直接予以登记、发证、注册。当审查完毕并作出程序意义上的规范的答复时,就已经履行了法定职责。至于不予准许的决定是否正确、理由是否充分、程序是否合法,则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范畴。行政相对人可以根据不服不予准许的决定提起行政诉讼,但不应认为行政机关没有履行法定职责。因此,从性质上来说,行政不作为属于不作为的范畴。
行政不作为案件可以归纳为颁发许可证、执照的不作为、履行人身、财产保护的不作为以及发放抚恤金的不作为等。根据行政机关职能分工的不同,这三类不作为行政行为可以分为行政许可行为、行政确认行为和行政保护行为。根据行政机关不作为的方式,可以将其分为积极不作为和消极不作为。